《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首战歌的诞生与传承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首战歌的诞生与传承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这熟悉的旋律,穿越70多年的岁月长河,依然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诞生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中,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从战前誓词到传唱全国
1950年10月,美国悍然出兵入侵朝鲜,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果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刚刚经历过解放战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麻扶摇,这位年仅23岁的炮兵第一师第26团5连指导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流传至今的战歌。在出征前的动员大会上,他挥笔写下了这43字的誓词:
“雄赳赳,气昂昂,
横渡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麻扶摇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只是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这首誓词很快在部队中传开,被写在黑板上,印在油印小报上,甚至被谱成了曲子。
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在采访中发现了这首誓词,被其豪迈的气概深深打动。他在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中引用了这首诗,并对其中的几个字做了修改:“横渡”改为“跨过”,“中华”改为“中国”。这篇通讯随后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引起了强烈反响。
著名音乐家周巍峙看到这篇通讯后,被歌词中蕴含的豪情壮志深深感染。他迅速为这首诗谱写了激昂的旋律,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为了使歌名更加贴切,周巍峙后来将其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战场上空的雄壮旋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一经问世,便迅速传遍了整个朝鲜战场。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成为了志愿军将士的精神支柱。
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振清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没人指挥,没人教唱,列车广播里播放着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刹那间,这旋律飞进了战士们心里,由轻声低和,到齐声合唱,气壮山河的保家卫国,由此甘洒热血勇赴疆场。”
据统计,先后有290万人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斗中,志愿军将士们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展现了惊人的勇气和决心。这首战歌,正是他们无畏精神的真实写照。
永恒的精神传承
7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回响。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在各地的抗美援朝纪念活动中,这首战歌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老战士们再次唱响这首歌时,眼中依然闪烁着当年的激情与坚定。年轻一代通过这首歌,了解了那段历史,感受到了先辈们的英勇与牺牲。
2019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歌曲艺术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其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致敬。
正如麻扶摇所说:“这首歌应该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党和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已经超越了一首歌曲的意义,它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