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示范区普惠工程助力农村教育腾飞
洛阳示范区普惠工程助力农村教育腾飞
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作为洛阳市的新开发区,近年来通过实施普惠工程,显著提升了农村教育水平。示范区地处洛阳市区东南部,现辖3镇3街道、87个社区,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7所,在校生约13.05万人,教职工9000余人。目前,初步形成了教育规模适配、发展速度适度、教育结构适当、教育效益适应的发展环境,区域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大力度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示范区2022年正式挂牌成立。这里原有的教育基础非常薄弱,所有学校均为乡村学校,且布局分散,规模偏小,设施陈旧,教育总体水平一度在洛阳市处于后位。
“成立之初,全区所辖5个镇,有一百多个村,每村一所学校,就有一百多所学校,最小的学校只有二十几名学生,不少学校校舍陈旧、设施缺乏、师资不足。撤点并校、优化布局成为解决城乡教育突出矛盾的第一把钥匙。”示范区政协工委副主任,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建银说。
针对这一问题,示范区加大力度,接续实施《农村地区合点并校三年行动计划》,在“扩容量、调结构”上做文章。先后投资近7亿元,建成投用新学校9所,新增学位1.3万余个,扩充城市优质资源体量,解决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撤并小规模学校33所,让山村学校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大谷关中学九年级的学生高紫嫣,便是这一变化的直接受益者。高紫嫣来自寇店镇舜帝庙村,谈及自己的新学校——大谷关中学,她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新学校的设施齐全,课程也更丰富了。教室温暖明亮,新宿舍楼住得特别舒服,感觉比我家的条件还好呢!”她的妈妈在参观过女儿的新学校后,由衷地表示:“这里设施齐全,安全舒适,管理也很到位,作为家长我们很放心。”
在示范区,像大谷关中学这样焕然一新的学校还有很多。2024年秋季,洛阳市玉泉小学正式投入使用。这所崭新的现代化学校,拥有崭新的教学楼、多功能塑胶操场和智能教学设备等先进设施。家长们纷纷表示,玉泉小学的建成投用,解决了他们一直以来的“上学难”问题,让孩子的求学之路更加顺畅。
优化布局之后,还要跟上更多的贴心服务。撤点并校后,区里为有需求的学生安排了定制公交,接送孩子们上下学。各校纷纷硬化道路、粉刷教室、改造线路,消除安全隐患,美化校园环境。所有学校都配齐了厨房餐厅,统一标准采购配送,保证师生们吃得好、吃得放心。另外,还优化组合教师390名,使5000多名学生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这样,我们通过教育资源优化布局,迈出了城乡一体谋划、系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第一步。”陈建银说。
创新体制机制,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你能想象吗?在我们这儿,最受欢迎的是乡村小学的教师岗。”示范区教体局党委委员刘小玲笑着说,“每次接到想要聘去乡村小学当教师的申请,我都得解释回复,‘满员了’!”
乡村小学的吸引力在哪儿?当记者来到最偏远的杨沟村伊山小学,看到这里整洁明亮的教室和师生宿舍、干净卫生伙食不错的食堂,认识了从2017年来支教后就一直留下来的女教师赵晓利时,逐渐找到了答案。
“孩子们纯朴又上进,招人喜欢;这几年乡村教师的待遇越来越好,有宿舍、有山区补贴,还有评职称时的绿色通道,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反正我是不想走啦!”如今,多年认真投入工作的赵晓利已经获得了河南省骨干教师、洛阳市优秀山村女教师的称号,并带领更多的新同事钻研英语学科的教研。
伊水小学校长王利晓原本是一家中心城区幼儿园的园长,2024年通过“县管校聘”新机制的竞聘环节,成为乡村学校伊水小学的校长。“新机制给了我们在区内各校竞聘的机会,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也让我个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王利晓说。
示范区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掀起了一轮轮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风暴”:组织校长培训班和新任校长跟岗培训,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形成后备干部、新任校长、骨干校长、名校长四级干部培养模式,着力培育一批业务型、专家型名校长。2024年举办“校长夜校”3期,“伊滨名师说”11期,“名师研训”5次……郭焕鸽等47位教师荣获省级优质课大赛、无人机大赛辅导奖等奖项56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大幅提升。
示范区还逐年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保证教师工资及各类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2024年,示范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3.06亿元,较上年增加4000万元;单独列资1500万元重奖一线教师,让每位教师都能切实感受到尊重和温暖。“在示范区,教师绝对是幸福感最强的职业之一。”枫叶路小学校长宋光辉自豪地说。
打造特色品牌,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这是我们种植的百草园,里面有地黄、雪莲、玄参等多种药材……”正泰小学三年级学生梁洛菲是百草园的小讲解员,中午常常跟着老师来这里照料植物的生长。正泰小学为80多株植物贴上了名牌,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盎然生机,成为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小天地。
一所小学里有40多个博物馆?在伊水小学二年级(2)班教室里,记者跟随稚气可爱的马铭哲同学一起观看标本,听他细致讲解,走进了小小的昆虫世界。“筷”乐世界博物馆、“妙趣横生的盘子”博物馆、“舌尖上的洛阳”博物馆、“昆虫世界”博物馆……伊水小学的40多个班级分别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一方园地,让同学们不出校园就能游览这些充满妙趣的微型博物馆。“班级博物馆的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每一间教室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让孩子们乐在其中。”校长王利晓说。
就这样,示范区积极支持各校打造特色、亮出名片,树立独具特色的育人品牌。目前,枫叶路小学劳动教育、福民巷小学人工智能、庞村中学“向美而行”艺术教育、和谐小学足球等教育品牌“百花争艳”,有4所学校获评洛阳市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特色校,枫叶路小学校本课程“绿色生活 活力成长”获得河南省“绿健”主题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案例评选一等奖。“越来越多的学校抓特色、创品牌,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陈建银说,“示范区教育的名片越来越亮。”
随之而来的,是示范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改变,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2021年以来全区学生数量持续增长,4年内累计增加3800余人,其中高端人才子女、高校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外地到示范区购房业主子女达1.4万余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教育品牌的“溢出效应”不断彰显。
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作为洛阳新兴城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起步晚、底子弱,缺少品牌引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够均衡。为打造与现代城市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认真贯彻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为引领,坚持示范带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推动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攀升,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植入先进理念 打造区域特色名校
2018年前后,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新城建设为契机,高标准建设初中1所,可容纳120余名教师、36个教学班、1800名学生的城市区规范化初中拔地而起。硬件有了,如何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摆脱“新瓶装老酒”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是教育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取到教育“真经”,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教育部门先后10余次登门拜访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靠一片真诚感动了魏书生老师,创办了一所全新的“洛阳魏书生中学”,将魏书生教育理念融入学校办学全过程,学校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在此基础上,坚持开放办学,与全国范围内的魏书生学校开展交流学习,广泛借鉴台州书生中学“十二年一体化”办学模式、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办学经验、杭州钱学森学校办学经验;与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一高教育集团开展深度对接;以“思政一体化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全学科阅读”“劳动特色教育”“博物馆课程”等为主题,举办全国、全省、全市范围的高峰论坛,从中汲取办学经验,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高质量发展的办学之路。
经过近6年的探索和实践,洛阳魏书生中学在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育人方式等方面逐渐成型,初步形成“悦享规则、成就卓越”办学理念,“德育的典范、管理的标杆、课改的前沿、质量的高地”办学目标,“完美教室、高效课堂、温馨宿舍、儒雅餐厅、规范通行、阳光课间”六大品牌,教育质量稳居全市初中学校前列,先后获“河南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河南省中小学书香校园”“洛阳市首批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等荣誉,被誉为“全国学习魏书生最成功的学校”,被周边群众誉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名校”。
二、组建教育集团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洛阳魏书生中学成功转型之后,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还有一批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亟待提升,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抢抓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机遇,以洛阳魏书生中学为龙头,组建教育集团,引领带动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是充分整合内部资源。2022年3月,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综合“联盟型”“项目型”教育集团模式,以洛阳魏书生中学为核心校,以洛阳市启元中学、正泰小学等10所中小学为成员校,组建“洛阳书生教育集团”,积极践行魏书生教育理念,确定发展理念为“共建、共研、共担、共享”,各成员学校保持学校法人、经费运行、隶属关系不变,在教学管理、课程开发、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项目合作,全面提升区域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024年8月,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实际,洛阳书生教育集团对成员校进行优化调整,集团下设大谷关书生教育集团、庞村书生中学教育集团、诸葛中学书生教育集团、启元中学书生教育集团等4个分集团,涵盖全区27所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100%。同时,协调5所城市区优质小学与5所农村薄弱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实行“一体化教研、轮岗换岗带动、资源共性帮扶”等促进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二是建立集团管理机制。组建洛阳书生教育集团委员会,实行总校长负责制,制定集团章程、三年发展行动计划,对集团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成立“一办五中心”,负责集团日常运行。2023年10月,洛阳书生教育集团被评为“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集团”。
三是建立业务推进机制。建立集团委员会会议制度,每学期研究集团发展工作。建立校级领导跟岗互访、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交流管理经验和育人经验。建立优势学科帮扶薄弱学科制度、师徒结对“蓝青工程”及定期培训制度,帮扶薄弱学科及青年教师快速提升。建立学生集中展示竞赛、跨校研学、集训制度,引领提升育人质量。建立每学年教育教学联合展示制度,展现集团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发展、教育科研、学校文化建设成果。
四是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区财政单列资金,设置“教育高质量发展特殊贡献奖”,重奖一线教师,2022年—2024年累计投入2300万元。制定集团成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办法、教师综合考评办法,每年开展综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发放教育高质量发展特殊贡献奖,并与校长教师职称评聘、岗位晋升、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等挂钩,集团成员校发展动能和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五是打造一流教师队伍。一流的管理团队、专业的教师团队是现代化学校发展的关键,围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教师专业技能,洛阳书生教育集团全面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明确“领导干部大讲堂、基本素养大提升、高效课堂大比武、骨干教师大辐射、班级建设大展评、轮岗换岗大学习”六大行动,着力培养一支卓越的校长队伍、智慧的管理队伍、优秀的教师队伍。目前,已开展大讲堂及各类研讨活动92场,形成教研成果160余份;累计成立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工作室32个,累计培育中原名师、省市骨干教师500余名;一批教师在省市优质课比赛、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中获奖:组织1393人参与全区高效课堂大比武,推选105人参加市级优质课。获市级一等41人,二等49人,获奖率达85%;轮岗换岗交流共11批次294人,约占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教师总数19%,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学校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水平初步显现出优势互补、交流提高的良好效果。
六是实施学段衔接行动。成立教育集团之前,低学段学生升入高学段学习,经常出现“缓苗”现象,集团化办学改革以来,着力打破学段壁垒,有效促进学段衔接。先后组建学前教育联盟、小学教育联盟、初中教育联盟,并且组织部分初中学校加入洛阳一高等高中教育集团。围绕“新课程标准落实”“课堂教学观摩”“班级建设观摩”“思政一体化建设”“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等主题,多次组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跨学段研讨活动。大力开展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体验高学段学习生活,促进学段顺利过渡。
七是促进各校特色发展。彰显特色优势,遵循成员学校历史沿革,依托学校资源禀赋及师资力量,积极创建各类特色学校。课堂教学方面,实施“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形成洛阳魏书生中学“六步教学法”、庞村中学“七步导学法”等教学模式。素质教育方面,先后创建伊禾小学“全国围棋特色学校”、魏书生中学“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诸葛中学“河南省五育并举实验学校”、伊水小学“河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福民巷小学“河南省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校”、枫叶路小学“三香校园”、正泰小学“洛阳市生涯教育示范校”等特色学校,打造一批“洛阳市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特色校”和“河南省课后服务示范校”,集团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
集团化办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