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乾隆皇帝也爱吃的赤峰对夹:百年传承的非遗美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乾隆皇帝也爱吃的赤峰对夹:百年传承的非遗美味

引用
新华网
7
来源
1.
http://www.xinhuanet.com/talking/sjwd2/d36.htm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A4%E5%B3%B0%E5%AF%B9%E5%A4%B9/3499213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F%B9%E5%A4%B9/912259
4.
http://paper.ce.cn/pad/content/202311/05/content_283706.html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547J4IA055666U7.html
6.
https://www.sohu.com/a/244735211_100199698
7.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63979429532393252.html

相传在清朝鼎盛时期,乾隆皇帝在木兰围场狩猎时,曾品尝过一种独特的夹肉烧饼,对其赞不绝口。这种美食,便是如今内蒙古赤峰的特色小吃——赤峰对夹。

01

精湛工艺,造就独特美味

赤峰对夹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首先,面团的制作就十分讲究:需要将面粉与猪油、盐、钒、五香面儿和少许砂糖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反复揉搓后醒透。接着,将面团擀成薄片,在上面抹上一层由小米面与猪油制成的油酥,卷起后揪成小面团,成型后烙熟。

最关键的一步是熏肉的制作。选用半肥半瘦的膘子肉,切成方块后用花椒、八角、砂仁、桂皮、丁香、甘草等十余种香料腌制,再放入大锅中先大火煮沸,再用中小火慢炖。待肥肉中的油花完全析出后,捞出沥干,最后上锅熏烤,让肉质吸收独特的烟熏香气。

对夹的外皮需要经过两次烘烤:第一次烤至半熟后,需要用酥油拌着糜子面涂抹在外表,再次入炉用急火熏烤起酥。这样做出的对夹外皮金黄酥脆,层次分明;内里的熏肉则香而不腻,瘦而不柴,肥而不腥,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02

百年传承,见证历史变迁

赤峰对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当时,河北人苏文玉、苏德标父子因生意失败来到赤峰,以卖烧饼为生。他们受到老家驴肉火烧的启发,结合当地有名的哈达火烧和宫廷熏肉技术,创造出这种独特的夹肉烧饼,并命名为“对夹”。

最早经营对夹的店铺是苏家在头道街开设的“复生隆”。复生隆不仅注重产品质量,还形成了独特的服务文化:店员会根据顾客需求选择肥瘦比例,现场切肉装饼,搭配馄饨或紫菜汤,用红绿夹板纸包装,确保顾客拿到的对夹永远是热的。

03

创新发展,焕发新生机

2017年,赤峰对夹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标志着这一传统美食得到了官方认可。为了适应现代市场需求,赤峰对夹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进行了不少创新。

2018年,赤峰大唐餐饮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6000平方米的专业研发中心和无菌化生产车间,日产能达到10万个对夹和3吨熏肉制品。同时,通过改良配方和工艺,延长了对夹的保质期,使其更便于线上销售和长途运输。

如今,赤峰对夹已经从一个地方小吃发展成为城市名片,不仅在本地广受欢迎,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它不仅是赤峰人记忆中的家乡味道,更成为了展现内蒙古饮食文化魅力的一张亮丽名片。

04

文化价值,超越美食本身

赤峰对夹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美味,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它融合了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细腻,体现了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完美结合。每一口对夹,都能让人感受到赤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

从街头小吃到非遗瑰宝,从地方特产到全国知名,赤峰对夹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赤峰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乡愁。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能从这简单的烧饼夹肉中,品味出赤峰独特的城市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