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职场中的救命神器
AED:职场中的救命神器
2023年5月7日傍晚,清华大学一名大一学生在宿舍突然晕倒,双手蜷缩,头上冒汗。幸运的是,他的舍友和其他同学迅速反应,不仅立即通知辅导员和老师,还熟练地运用心肺复苏术和新安装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抢救。经过两次电击后,该学生成功恢复心脏功能,并被及时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这是清华大学实施PAD(公共电除颤计划)“黄金急救”计划以来,首例实际使用AED并成功救治的案例。
这一案例生动地展示了AED在关键时刻的救命作用。AED,全称为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能够自动检测心跳骤停者心律,并在必要时实施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它由主机、连接线和电极贴三部分组成,内置分析程序,可自动检测心跳骤停者的心律。如果检测到可除颤心律,AED会自动充电并实施电击,终止致死性心律,被誉为“救命神器”。
AED的使用方法简单易学,设计初衷就是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操作。使用者只需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 打开AED电源开关,设备会自动进行语音提示。
- 根据提示,解开患者上衣,撕开电极片,按照图示贴在患者胸前。
- 将电极片的导线插入AED主机,主机会自动分析心律。
- 如果分析到可以电击的情况,机器会自动充电,此时需要确保无人接触患者。
- 充电完成后,根据语音提示按下电击按钮完成电击。
- 第一次电击完成后,立刻开始心肺复苏施救,无需取下电极片。
- 每2分钟AED主机会再次自动分析,如有必要会再次建议电击。
尽管AED的使用方法简单,但目前我国掌握心肺复苏和AED使用的人数不足1%,远低于美国的40%。这种差距凸显了全民AED急救培训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心脏骤停发作后最初3-5分钟实施治疗,存活率可提高70%以上。一个心脏骤停的患者,每提前除颤一分钟其存活率就增加了7-10%。
然而,AED在职场中的配置现状并不乐观。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近5年OHCA(院外心搏骤停)事件中,79.1%发生在家中,10.5%发生在敬老院,10.4%发生在公共区域。而在AED的配置上,14.0%配置在居民区,8.0%配置在敬老院,78.0%配置在公共区域。这种配置与实际需求并不完全匹配,很多需要的地方没有配置,而一些配置较多的地方使用率却不高。
在公共区域中,街道、河/海/水塘、公司/工作区、酒店、购物中心等场所的OHCA发生频率较高,但AED的配置并不理想。例如,发生于公共街道和河/海/水塘处的OHCA附近没有配置AED;购物中心的OHCA事件占比0.4%,而AED配置率却高达3.9%。相反,学校虽然配置了34.8%的AED,但OHCA在学校的5年发生率仅为0.2%。
这种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在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一方面,很多企业虽然配备了AED,但员工对AED的知晓度和使用能力普遍较低;另一方面,一些地方虽然配置了AED,但由于管理不当或缺乏培训,导致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及时使用。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合理配置AED:根据OHCA的发生频率和场所特点,科学合理地配置AED,确保在最需要的地方有设备可用。
加强培训:提高AED培训的普及率,让更多人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和AED使用方法。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急救培训,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有人能正确使用AED。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AED的管理制度,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关键时刻能够正常使用。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各种渠道普及AED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AED的认知度和使用意愿。
AED作为职场中的救命神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更为企业营造了一个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我们期待更多企业能够重视AED的配置和员工培训,让AED真正成为职场中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