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阳春面:一碗面里的上海味道与文化记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阳春面:一碗面里的上海味道与文化记忆

引用
腾讯
8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20517A0368M00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3%E6%98%A5%E9%9D%A2/1546896
3.
https://www.sohu.com/a/298083690_120102341
4.
https://www.ecnu.edu.cn/info/1095/2960.htm
5.
https://www.backchina.com/blog/135369/article-351392.html
6.
https://pc.nfnews.com/12738/10168080.html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D%E6%98%A5%E9%BA%B5
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1215/13/48619290_1060349209.shtml

阳春面,这碗看似简单的面条,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上海的传统美食,更是一段段历史故事的见证者。

01

名称由来:一个时代的商业智慧

阳春面的原名是“清汤光面”,这个名字在讲究发财逐利的商贾人群中自然不受待见。于是,有人取古乐曲名《阳春白雪》中的“阳春”二字,将其改名为“阳春面”。这个改动,既避开了不吉利的字眼,又增添了一份雅致。

另一种说法则与价格有关。当时一碗面的价格是十文钱,而农历十月被称为“小阳春”,于是“十文面”便被雅称为“阳春面”。还有一种说法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了这碗面,正值阳春三月,因此赐名“阳春面”。

02

上海饮食文化中的阳春面

阳春面在上海饮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简单便宜,却十分讲究。一碗正宗的阳春面,需要优质的面条、鲜美的汤头和恰到好处的猪油。葱花作为“香头”,为阳春面增光添彩。老顾客进店,只需一句“重香头”,伙计便会抓上一把葱花撒上。

阳春面的汤头十分讲究,分为红白两种,正宗的上海阳春面是白汤,而红汤阳春面则是从苏帮面传承过来的。普通的阳春面用骨头熬制汤底,更高级的则用黄鳝骨头,最顶级的则是用鸡汤。

03

制作工艺:一碗面的匠心精神

煮阳春面必须用大锅沸水,面条要经过三次沸腾。捞面是一门技术活,捞迟了面条会失去“精神”,捞早了则会“楞头楞脑”。捞出的面条需要过冷水,这样能使面条表面收缩,保持线条流畅。

猪油是阳春面的灵魂,香气扑鼻的猪油能让一碗面变得格外诱人。面馆师傅的本事在于能将面条整齐地码在碗里,一丝不乱。最后,面条要高过水面,这样的品相才是一碗最极致的阳春面。

04

浇头文化:阳春面的百变魅力

阳春面不仅是简单的面条,更是一碗打底的面。只要加上不同的浇头,就能变成各种美味。焖肉要配白汤,红烧大排则属于红汤的浇头。一碗有骨气的阳春面从不主动傍大款,它知道一加浇头就失了自我,就不是一清(葱)二白(面)的阳春面了。

05

头汤面:一碗面的极致追求

所谓的头汤,是指面条店一天刚开门,用换上的清水所煮的第一批面条。早上面馆开业下的第一拨面条,因为锅里的水清爽,面条中的碱份容易释放出来。后面因为煮面的汤越煮碱水越重,水质变稠,出水的面就变粘了,还会有碱水味,相对口感就会相对差一些。

06

演变与传承:阳春面的现代困境

如今,面馆里已经很少见到阳春面。清汤寡水的一碗,不仅食客难以下咽,店家也卖不出好价钱。正因此,现在一般面馆里最低廉的也得是葱油拌面了。但在早些年,阳春面曾是最受穷人欢迎的面食,因为很少有什么食物比它更管饱了。

阳春面的消失,反映了饮食文化的变迁。在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今天,这碗简单的面条似乎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然而,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阳春面的故事,不仅是关于一碗面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一个城市、一群人的故事。它见证了上海的繁华,承载了商人的智慧,体现了匠人的精神,更凝聚了普通人的生活情趣。在追寻美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