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面:一碗面里的上海味道与文化记忆
阳春面:一碗面里的上海味道与文化记忆
阳春面,这碗看似简单的面条,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上海的传统美食,更是一段段历史故事的见证者。
名称由来:一个时代的商业智慧
阳春面的原名是“清汤光面”,这个名字在讲究发财逐利的商贾人群中自然不受待见。于是,有人取古乐曲名《阳春白雪》中的“阳春”二字,将其改名为“阳春面”。这个改动,既避开了不吉利的字眼,又增添了一份雅致。
另一种说法则与价格有关。当时一碗面的价格是十文钱,而农历十月被称为“小阳春”,于是“十文面”便被雅称为“阳春面”。还有一种说法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了这碗面,正值阳春三月,因此赐名“阳春面”。
上海饮食文化中的阳春面
阳春面在上海饮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简单便宜,却十分讲究。一碗正宗的阳春面,需要优质的面条、鲜美的汤头和恰到好处的猪油。葱花作为“香头”,为阳春面增光添彩。老顾客进店,只需一句“重香头”,伙计便会抓上一把葱花撒上。
阳春面的汤头十分讲究,分为红白两种,正宗的上海阳春面是白汤,而红汤阳春面则是从苏帮面传承过来的。普通的阳春面用骨头熬制汤底,更高级的则用黄鳝骨头,最顶级的则是用鸡汤。
制作工艺:一碗面的匠心精神
煮阳春面必须用大锅沸水,面条要经过三次沸腾。捞面是一门技术活,捞迟了面条会失去“精神”,捞早了则会“楞头楞脑”。捞出的面条需要过冷水,这样能使面条表面收缩,保持线条流畅。
猪油是阳春面的灵魂,香气扑鼻的猪油能让一碗面变得格外诱人。面馆师傅的本事在于能将面条整齐地码在碗里,一丝不乱。最后,面条要高过水面,这样的品相才是一碗最极致的阳春面。
浇头文化:阳春面的百变魅力
阳春面不仅是简单的面条,更是一碗打底的面。只要加上不同的浇头,就能变成各种美味。焖肉要配白汤,红烧大排则属于红汤的浇头。一碗有骨气的阳春面从不主动傍大款,它知道一加浇头就失了自我,就不是一清(葱)二白(面)的阳春面了。
头汤面:一碗面的极致追求
所谓的头汤,是指面条店一天刚开门,用换上的清水所煮的第一批面条。早上面馆开业下的第一拨面条,因为锅里的水清爽,面条中的碱份容易释放出来。后面因为煮面的汤越煮碱水越重,水质变稠,出水的面就变粘了,还会有碱水味,相对口感就会相对差一些。
演变与传承:阳春面的现代困境
如今,面馆里已经很少见到阳春面。清汤寡水的一碗,不仅食客难以下咽,店家也卖不出好价钱。正因此,现在一般面馆里最低廉的也得是葱油拌面了。但在早些年,阳春面曾是最受穷人欢迎的面食,因为很少有什么食物比它更管饱了。
阳春面的消失,反映了饮食文化的变迁。在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今天,这碗简单的面条似乎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然而,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阳春面的故事,不仅是关于一碗面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一个城市、一群人的故事。它见证了上海的繁华,承载了商人的智慧,体现了匠人的精神,更凝聚了普通人的生活情趣。在追寻美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