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宁官贺民歌:越南文化的瑰宝
北宁官贺民歌:越南文化的瑰宝
2009年,北宁官贺民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更彰显了其作为越南文化瑰宝的重要地位。
历史渊源
北宁官贺民歌起源于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特别是今天的北江省和北宁市之间的交界区域。它最初是农民和工匠在农闲时节互相交流感情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浓厚文化和社会意义的艺术形式。
独特的艺术特色
官贺民歌的最大特点是男女对唱,即“连姐”(女歌手)和“连哥”(男歌手)之间的对答。每首歌通常分为“开头”(vào)和“结尾”(ra)两个部分,开头引出主题,结尾收尾总结。歌曲内容通常表达爱情、友情和生活哲理,旋律优美、情感丰富。
在表演时,连姐和连哥会穿着传统的服饰。连哥穿长衫、头巾、白裤子和草鞋;连姐则穿四身长袍、围裙、头巾和斗笠。表演场地通常是在庙会、村庄庆典或其他公共文化场所。这些场合不仅是表演艺术的舞台,也是社区聚会和交流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官贺民歌有着严格的规矩和礼仪。演唱时,不论年龄大小,见到二兄二姐都要站起来鞠躬打招呼。二兄二姐落座后,其他人才能坐下。演唱时要等待二兄二姐先唱歌提问,才能唱歌回答。
当代传承与发展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北宁省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多种措施:
- 成立官贺民歌团,为艺人提供演出平台
- 在学校开设官贺民歌课程,将其纳入教育体系
- 为艺人发放月薪,提供生活保障
- 举办各类比赛和演出活动,如船上官贺民歌演唱
- 制定《至2025年保护官贺文化和至2030年展望》提案
目前,北宁省已有140个官贺民歌俱乐部,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参与。许多学校也将官贺民歌纳入课程,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和技能。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传统艺术,也为官贺民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际影响与文化交流
作为越南文化的代表,北宁官贺民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它不仅吸引了国际友人的关注和学习,也成为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通过各类国际演出和交流活动,官贺民歌向世界展示了越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北宁官贺民歌的成功保护和传承,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它不仅是越南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