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癫痫协会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助力千万患者获益
中国抗癫痫协会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助力千万患者获益
我国现有约1000万癫痫患者,每年新增40万人,城市社区癫痫的终身患病率约为4.4‰。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已成为疾病防治管理的最前沿。然而,社区医生缺乏专业知识,加之癫痫中心的优势难以辐射至社区,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制度难以落实,这些都成为社区癫痫管理的痛点。
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抗癫痫协会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旨在提升社区癫痫管理水平,缩小治疗缺口。
创新举措:构建社区癫痫管理新模式
2021年3月,中国抗癫痫协会在成都成立癫痫社区管理工作委员会,这是我国首个专注于癫痫社区管理的专业组织。委员会汇聚了近2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癫痫防治领域专家,致力于探索社区癫痫防治管理新模式。
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东教授介绍,新成立的委员会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提升社区医生专业能力:通过定期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社区医生对癫痫的识别和诊疗能力。
建立双向转诊系统:构建癫痫中心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高效转诊机制,确保患者在需要时能及时获得专科医疗服务。
推广低成本有效治疗方案:针对社区医疗资源有限的现状,推广经济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能够负担得起治疗费用。
推进互联网+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患者数据的远程监测和管理,提高诊疗效率。
实施效果:从试点到推广的实践之路
在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司的指导下,社区癫痫管理试点工作已在多个城市展开。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培训社区医生、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等措施,患者在社区层面就能得到规范管理,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
在上海,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他们利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患者健康状况,不仅降低了医疗负担,还提升了管理效率。
未来展望:构建全方位癫痫防治体系
专家指出,要实现癫痫的全面防治,需要构建一个涵盖院内到院外、线上到线下的全方位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将包括:
院内多学科协作:在大型医疗机构内,建立以癫痫中心为核心的多学科诊疗团队,提高诊断准确率。
院外社区管理: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实现患者的长期随访和健康管理。
互联网+医疗: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患者数据的远程监测和管理。
公众教育与去污名化:通过持续的公众教育活动,消除对癫痫患者的歧视,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
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教授表示,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专家、社区医务人员及所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逐步缩小癫痫治疗缺口,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结语
癫痫的社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随着中国抗癫痫协会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癫痫患者将在社区获得更加规范、便捷的医疗服务,最终实现疾病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