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双强模型”:中县乡镇干部的晋升之道
解码“双强模型”:中县乡镇干部的晋升之道
2008年,北京大学博士生冯军旗带着对基层政治的浓厚兴趣,来到河南省中县挂职锻炼。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深入调研,收集了1013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简历,撰写了一篇引发广泛关注的博士论文——《中县干部》。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提出了乡镇党委书记晋升的“双强模型”,揭示了基层干部晋升的内在逻辑。
双强模型的理论框架
“双强模型”是冯军旗在研究中县干部晋升机制时提出的创新性理论。这一模型的核心在于两个关键要素:经济发展和绝对绩效。
在传统的干部考核体系中,相对绩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干部的晋升更多地取决于其在同级干部中的相对表现。然而,“双强模型”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强调绝对绩效而非相对绩效更能解释干部的晋升。
具体来说,“双强模型”认为,干部的晋升不仅要看其在同级干部中的相对位置,更要看其在绝对绩效上的表现。这种绝对绩效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多个维度。而且,模型还强调综合指标而非单一经济指标的重要性。虽然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具决定性。
双强模型的实践应用
为了验证“双强模型”的有效性,冯军旗以中县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中县位于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总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80万。截至2009年,中县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0多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亿多元。
通过对中县干部晋升路径的分析,冯军旗发现,“双强模型”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中县的干部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包括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和正处级四个层级。从干部的来源来看,主要有三个渠道: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军队转业干部和吸收录用。而从干部的发展轨迹来看,主要有混合型和单一型两种模式,其中混合型占据主导地位。
在中县,某些关键机构和岗位对干部的仕途具有决定性影响。例如,县委办、组织部、纪委、政府办、林业局、教育局、农业局等机构被视为“干部摇篮”。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办公室主任、秘书等岗位,则是干部晋升的重要跳板。特别是在中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办公室主任现象”和“秘书现象”,这些岗位往往成为干部晋升的快速通道。
双强模型的影响与启示
“双强模型”的提出,为我们理解基层干部晋升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不仅揭示了干部晋升的内在逻辑,更为基层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双强模型”强调绝对绩效和综合指标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倾向,推动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其次,模型中对关键机构和岗位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基层政治生态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双强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它过于强调绩效和指标,可能忽视了干部个人能力和品德的重要性。此外,模型中提到的关系网络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也提醒我们在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时需要更加谨慎。
总体而言,“双强模型”为我们理解乡镇党委书记的晋升机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不仅揭示了基层政治的复杂性,更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模型都有其局限性,对“双强模型”的理解和应用,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