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专家揭秘:情绪如何影响你的肚子?
清华大学专家揭秘:情绪如何影响你的肚子?
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专家指出,情绪紧张或焦虑时,人们可能会出现胃痛、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不适症状。这是因为肠道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它有自己的一套神经系统,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双向关联。研究表明,强迫症、完美主义者更易出现肠道问题,因为这些群体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此外,过度饮食控制、挑食等不良习惯也会破坏胃肠正常消化吸收的功能。
为什么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
肠道拥有一个独立的神经系统,被称为“第二大脑”。这个神经系统由肠道内的神经细胞综合体构成,能够独立于大脑进行感知、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肠道神经系统不仅能让人产生愉快或不适的感觉,还能像大脑一样参与学习等智力活动。
肠道内寄居着数以万计的微生物,它们对人体健康产生微妙的影响。这些微生物主要由三大类组成: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中性菌群(如肠球菌)和致病菌群(如沙门氏菌)。其中,有益菌群占肠道菌群的99%以上,它们辅助消化食物,保护肠道健康。
情绪如何影响肠胃健康?
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一个双向沟通的系统,被称为“脑肠轴”。通过这个系统,肠道微生物组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信息交换,从而影响大脑功能。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在调节焦虑、情绪、认知和疼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人处于压力或焦虑状态时,大脑会通过神经系统向肠道发送信号,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例如,压力会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泻;而焦虑则可能使肠道变得敏感,引发腹痛。此外,负面情绪还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进一步加重肠胃不适。
一项研究显示,患有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等精神疾病的人,其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表明肠道微生物组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如何改善肠胃健康?
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同时,要减少高脂、辛辣和生冷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肠胃,引发不适。
规律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建议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或骑自行车。
管理情绪: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如果情绪问题持续存在,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成年人每晚应保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避免滥用药物:不要随意服用抗生素,以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如果需要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中医调理:根据个人体质,可以选择中药调理。例如,肝郁气滞者可用六磨汤加味,肝气乘脾者可用痛泻要方加味,脾胃虚弱者则需健脾益气。
总之,情绪与肠胃健康密切相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管理情绪和合理饮食,可以有效改善肠胃不适。如果症状持续或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