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新书揭秘:从工程师到半导体教父
张忠谋新书揭秘:从工程师到半导体教父
近日,备受瞩目的《张忠谋自传下册(1964-2018)》正式发布。这部历时七年完成的著作,记录了“半导体教父”张忠谋从1964年在美国得州仪器厂工作到2018年从台积电退休的精彩人生历程。
从工程师到行业巨擘
张忠谋的职业生涯堪称传奇。他在得州仪器工作期间,从一名普通工程师一路晋升至全球半导体业务总经理。1987年,56岁的张忠谋回到台湾,创立了台积电,开创了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模式。在他的带领下,台积电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
成功背后的曲折与坚持
在新书中,张忠谋首次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他提到自己曾有过作家梦,但被父亲以“当作家会饿肚子”为由劝阻,转而选择了理工科。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时,他曾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考虑放弃,但最终坚持完成学业。
在得州仪器工作期间,张忠谋曾遭遇重大挫折。在他52岁时,公司突然将其连降四级。面对这样的打击,张忠谋选择了辞职,并在两年后回到台湾,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技术领先与市场机遇
张忠谋在书中强调了技术领先和抓住市场机遇的重要性。他提到,台积电在1997年以前并没有将“技术领先”作为口号,因为当时没有人相信。但后来,台积电坚定地将研发投入提升至营收的8%,并成立了业务发展部,补足对外发展的短板。
特别是在28纳米技术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巨大潜力被发现后,张忠谋果断决定全力投资。这一决策为台积电带来了巨大的回报。数据显示,台积电的资本支出从2010年的59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05亿美元,公司营收也从133亿美元增长至342亿美元。
对竞争对手的深刻洞见
在书中,张忠谋还对两大竞争对手英特尔和三星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英特尔的致命伤是缺乏新策略,其首席执行官偏好发展晶圆代工服务,错失了人工智能的商机。而三星的问题则在于技术层面,而非管理层面。
永不言败的精神
张忠谋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得州仪器被降级,在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遭遇改革失败,甚至在台积电创立初期也面临诸多质疑。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正如他在新书发布会上朗诵莎士比亚的诗所表达的:“人们要是能够趁着时代的浪潮一往直前,就一定可以功成名就。”这种不畏挫折、勇于追梦的精神,正是张忠谋能够站在科技巅峰的重要原因。
一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史
张忠谋的自传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故事,更是一部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史。从他在得州仪器的奋斗,到创立台积电,再到带领公司成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领军者,这段历程见证了整个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
正如台湾《中国时报》所言,张忠谋的生涯就是台湾半导体的历史。他的自传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智慧与毅力,更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宝贵的产业经验与人生启示。
张忠谋在书中写道:“回忆此生,如以每十年为一单位,则每单位都有高潮和低潮,兴奋和泪丧,期待和失落。”但正是这些起伏,塑造了一个真正的行业领袖,也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充满智慧与激情的产业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