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蒋氏故居,感受民国风云
打卡蒋氏故居,感受民国风云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的蒋氏故居,不仅是中华民国前总统蒋介石的出生地,更是他成长与早年生活的重要场所。这里不仅有古朴的传统建筑,还融入了西方元素,展现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游客们不仅可以在这里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还能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你准备好穿越时空,走进这段跨越时代的家族传奇了吗?
历史变迁中的蒋氏故居
蒋氏故居,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是蒋介石的出生地。故居建筑由蒋氏故居丰镐房、蒋介石出生地玉泰盐铺、蒋经国一九三七年自苏联归国后与妻子居住地小洋房、张学良将军曾经被软禁的文昌阁、中国旅行社旧址、蒋介石亲自创办的武岭中学、蒋介石母亲王采玉之墓和蒋介石下野时居住的妙高台等建筑组成。
蒋氏故居,其实就是一座古朴的大宅子。由于蒋介石祖辈都是盐商,从房屋建筑上可以看出当时蒋家是一个非常富贵的人家。屋内挂满了蒋氏祖辈的照片,正堂全是蒋氏家族的灵位。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卧室,摆放着各式各样中西合璧的红木家具。整个布局,较为传统,前厅后堂,楼轩相接,墨柱赭壁,庄重气派,富丽堂皇。
溪口古镇,山清水秀,树绿天蓝,山峦青翠,巍峨壮观,剡溪碧绿,千古流淌,犹如一幅漂亮的山水画。溪口古镇的蒋氏自称为“武岭蒋氏”,因为溪口风貌十分秀丽,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桃花源媲美,且“武陵”与“武岭”两者为谐音,故名之为“武岭蒋氏”。蒋介石更是喜欢把自己的籍贯写成“浙江奉化武岭”,其中又包含着崇尚“武德”是意思。
一九四九年五月,在解放军占领溪口镇之前的五月六日,毛泽东主席指示驻溪口的解放军二十一军六十一师对蒋氏故居进行保护。由于长期战乱,蒋氏故居部分建筑遭到人为毁坏。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后,国家拨专款修复了蒋氏故居和蒋氏家族墓。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蒋方智怡、蒋孝严等蒋氏后人曾多次前往溪口拜谒祖陵。一九九六年,蒋氏故居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国家评定为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北京的蒋介石故居(后圆恩寺胡同7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宅院,曾是庆亲王奕劻次子载旉的府邸,后成为蒋介石的行辕。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西元素,如西洋式楼房、爱奥尼柱式门廊等。
青岛蒋介石故居(花石楼)位于八大关风景区内,是一座融合希腊、罗马和哥特式风格的建筑艺术品,环境优美,是蒋介石曾多次下榻的地方。
葛竹王震南故居(葛竹洋房)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建筑,蒋介石曾在此下榻,房内装饰考究,悬挂有蒋氏活动照片,现已成为斑竹主要景点。
历史见证与文化价值
武山庙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原为五姓氏族共同享用的众庙,后经蒋介石父亲蒋肃庵扩建。蒋介石曾多次到此求签,庙内藏有石砚、船鼓、花轿等珍贵文物,现为溪口博物馆。
武山庙是溪口镇内重要祠庙,坐西北朝东南,轴线上为山门、戏台、东西厢房、大殿,东西有厢房各三间,建筑总面积达500多平方米。戏台呈方形,歇山顶,内置藻井,大殿前檐为青石盘龙云纹柱,内部结构穿斗和抬梁相结合。武山庙原系蒋、任、宋、单、张五姓祭祖场所,现为溪口博物馆。
武山庙始建年代无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集资修葺,仅在原来基础上动工、维修,没有拓展、扩大。清朝末年,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当上“庙首”,他动了许多脑筋。采取办学、收租、建立商摊等做法,使武山庙积蓄了大笔款额,庙产大增。然后,蒋肃庵召集五姓族长,提出扩建武山庙的主张,众人一致推举蒋肃庵领头,大兴土木,建成如今这样规模的庙宇。
到了民国初年。武山庙办起了“武山小学”,成为当时溪口最像样的学堂。不久,蒋介石出资建庙,对武山庙的庙宇再次修理、扩大,请来上好的雕刻匠对庙里的菩萨重新雕塑,亲自开光。学校设施更加完善,不少大家子弟都到这个小学读书,蒋介石的大儿子蒋经国也在这里受启蒙教育。因为武山庙菩萨是蒋氏雕塑和开光,蒋氏全家老小对庙里的菩萨格外相信。3 0年代,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思子心切,到武山庙替远在苏联的儿子蒋经国求签,她摸了一张,展开一看,上面写着:“秀才出门,状元回家”。她手拿签书,怎么也猜不透意思,只好怏怏回家。西安事变第二天,蒋介石的哥哥蒋介卿正好在武山庙看戏,突然得知消息,吓得大汗淋漓,回家一病不起,不过三天就命归黄泉。次年4月14日大办丧事,过了13天,到4月27日,蒋经国携妻儿返回溪口。毛福梅请人解说签意,才知蒋介卿是清末禀生,便是秀才,她的儿子留学苏联,自然是状元了。“秀才出门,状元回家”,即:蒋介卿病故抬出门,蒋经国凯旋回故乡。从此,毛福梅逢人就说武山庙菩萨灵验。西安风波平息后。蒋介石在南京没住几天回溪口,他一下车,首先到武山庙菩萨面前烧香叩拜,以为这条命是武山庙菩萨给保下来的。后来,他遇有不顺心的事,不能亲自到武山庙求签,就托人到菩萨前烧香许愿。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回到溪口,走进武山庙,求了个下下之签,见签书上写着:“蜻蜓飞舞力已尽,碰见蛛网更伤心:未知明日怎了结?客居他乡过光阴。”蒋介石看后,当即脸色发白,语无伦次,心想撕毁签书,但他转念一想,这是菩萨给他指点迷津,不敢撕毁,长叹一声,走出武山庙。一直跟在他身边的蒋经国发现父亲脸色如此反常,劝道:“父亲,仅仅求签嘛,何必这么认真?”蒋介石苦笑:“你哪里知道,武山庙的菩萨是很灵的。大势去也!”
1988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一日)武山庙改建为溪口博物馆,对外开放,但当地人仍然称它为“武山庙”。庙里正厅和两厢房的菩萨已无存,里面分为三个大厅,一室展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石犁、石斧、石刀、石矛,西周印纹硬陶,东汉青瓷罐等;二室展民间工艺品,有迎神赛会指挥乐队用船鼓,新娘乘坐花轿及千工床等;三室列现代手工艺品翻簧竹雕、嵌镶家具、竹根雕和竹编品等。这些古色古香的文物,显示着浙东地区古时候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勤劳智慧。
从陈列的众多遗物里,其中具有珍藏价值的有“四大件”。
其一“石砚”。天下胜景,离不开奇岩怪石。溪口武山庙里有一块“石砚”,看的人无不称奇。石块虽不是远古遗物,但它的出处相当珍稀,它是晋代书圣王羲之文房四宝之一。石砚上“伴我山民”几个字,乃清朝大书法家毛玉佩手书。石砚曾一度下落不明,1988年一场大水,使它重见天日。当今,无人不知王羲之辞朝官躬耕淡泊名利、六次拒诏的故事,王羲之的高风亮节已为人们所传颂。他喜好田野山水,爱养大白鹅。而真正使他成名的是一手好书法。从这块石砚上不难发现,王羲之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勤奋”两字。只要勤奋,天下没有办不到的事。王羲之长期练书法,墨块在石砚上磨出个坑,可知王羲之练习书法花费了多少心血和功夫。天下人都欣赏他的“一笔鹅”,那并非什么“神笔”写出来的,而王羲之的汗水换取来的。
其二“船鼓”。浙东一带兴船鼓,这与地处沿海水网有关。过去,江南各村庄大都有庙,庙里自然塑有各种各样的菩萨。每当菩萨生日,举行庙会,人们抬着菩萨,船鼓行进,船内站着乐队,边走边吹拉弹奏,观者如潮,无比热闹。可见,船鼓是菩萨出行时用来供乐队奏乐的器具。溪口武山庙里有一只船鼓,造价相当高,来历很不寻常.50年代曾作为罕见的高级工艺品,运往北京博物馆展出,观赏者无不称奇。都说这只船鼓世上少见。其实,这只船鼓是一个寡妇造的。奉化石柱村有一个寡妇,有一次,她挤在人丛里看船鼓行进,看得十分投入,问边上人:“这只船鼓值多少钱?”边上人冷笑:“你问这干什么?反正你又造不起!”这寡妇既要面子,又十分好强,听后相当不悦,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造一只船鼓,留在世上,争回这口气。她取出家里历年来所有积蓄,卖掉十多亩良田,造了这只船鼓。这只船鼓的质地和工艺技巧都有别于其他船鼓,因此,一直保留了下来。使游客大饱眼福。
其三“花轿”。花轿是旧社会用来抬新娘子的交通工具。以前,交通不发达,有钱人骑马坐轿,无钱人双脚步行,坐轿也分许多等级。但江南一带新娘出嫁,除了吹吹打打,鼓瑟鞭炮齐鸣外,还坐
现代保护与开发
1988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一日)武山庙改建为溪口博物馆,对外开放,但当地人仍然称它为“武山庙”。庙里正厅和两厢房的菩萨已无存,里面分为三个大厅,一室展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石犁、石斧、石刀、石矛,西周印纹硬陶,东汉青瓷罐等;二室展民间工艺品,有迎神赛会指挥乐队用船鼓,新娘乘坐花轿及千工床等;三室列现代手工艺品翻簧竹雕、嵌镶家具、竹根雕和竹编品等。这些古色古香的文物,显示着浙东地区古时候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勤劳智慧。
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后,国家拨专款修复了蒋氏故居和蒋氏家族墓。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蒋方智怡、蒋孝严等蒋氏后人曾多次前往溪口拜谒祖陵。一九九六年,蒋氏故居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国家评定为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蒋氏故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也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今天,当我们走进蒋氏故居,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它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更是了解中国近代史、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