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坝:一座大坝的环境守护之路
葛洲坝:一座大坝的环境守护之路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作为长江上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自1988年全面竣工以来,不仅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应对这些环境变化,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生态水文特征的变化
葛洲坝的修建对长江中游的生态水文特征产生了显著影响。研究显示,大坝主要影响了河流的涨水落水过程,而对其他生态水文特征影响较小。涨水过程是刺激鱼类产卵的关键因素,因此,这一变化对鱼类繁殖造成了直接影响。
全面的生态保护措施
针对这些环境影响,葛洲坝工程实施了全方位的生态保护措施。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工程严格控制施工占地规模,避免对占地区外生态系统的植被破坏。同时,适时开展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施工结束后及时对施工占地实施植被恢复。
在废水处理方面,工程采取了严格的措施。砂石料加工废水经DH高效旋流净化器处理后回用;混凝土生产系统废水送入砂石料废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回用;生活污水经成套生活污水处理后综合利用,禁止外排。
为减少大气污染,工程采取了多项措施:开挖、爆破、土石方作业粉尘和堆渣场扬尘进行洒水降尘;混凝土拌合系统、砂石加工系统采取封闭作业、配套袋式除尘器;交通运输道路采取路面硬化。
噪声污染防治方面,通过减少爆破药量、调整爆破方向、禁止夜间爆破等措施控制爆破噪声;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采取安装隔音装置和设置隔声屏障等降噪措施。
固体废物方面,生活垃圾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如废油,经危废暂存间收集后,定期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
严密的水质监测体系
葛洲坝水利枢纽建立了严密的水质监测体系。通过上万个监测测点,对关键部位进行重点监控,建立了数学模型和监控指标。开发的水库调度软件具备监测成果查询、监控模型建立、异常数据预警等功能,为水库调度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葛洲坝工程的建设与运营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被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持续的生态保护努力,近年来在葛洲坝下游的长江宜昌江段,多次发现成群的长江江豚,这表明长江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环境管理经验表明,通过科学的监测和严格的保护措施,大型水利工程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些经验将为未来更多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