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涅耳发现折射定律的历史揭秘
斯涅耳发现折射定律的历史揭秘
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Willebrord Snellius)通过实验确立了折射定律,这一发现不仅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折射定律本身在现代科技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斯涅耳的生平
斯涅耳于1580年出生于荷兰莱顿,他的父亲鲁道夫·司乃耳(Rudolph Snellius)是莱顿大学的数学教授。斯涅耳在莱顿大学学习法律,但很快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00年,年仅20岁的斯涅耳就被莱顿大学聘为数学讲师。1613年,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成为莱顿大学的数学教授。
斯涅耳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研究出一种计算圆周率的新方法,比阿基米德割圆术更准确。阿基米德只能计算出 2 个小数位;而司乃耳可以正确地计算出 7 个小数位(后来,他的指导教授花了更多的时间,计算出来 35 个小数位)。
1615年,他想出一种方法来测量地球半径。应用三角测量方法 (en triangulation method) 来测量同经度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地球半径。发表于1617年,他的著作《Eratosthenes Batavus》(荷兰埃拉托斯特尼)专门描述这方法。纬度相差一度的两个荷兰小镇阿尔克马尔和 nl Bergen op Zoom 之间的距离,他测量出是 107 公里。将这数值乘以 360 ,他估计地球圆周为 38,520 公里;实际圆周大约为 40,000 公里。
折射定律的发现
斯涅耳发现折射定律的过程充满了创新思维。他没有沿用前人直接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方法,而是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装置。他使用了一个类似玻璃鱼缸的长方形玻璃水槽,里面盛满清水。让光束从水面射入水中,从水槽侧面观察光的偏折情况。
斯涅耳注意到,当光进入水槽时会发生偏折。如果水槽中没有水,光会沿直线传播。而在有水的情况下,光进入水槽时会改变方向。斯涅耳在水槽侧面画出一条实光线,表示光在水中的实际路径;同时沿着光在空气中的方向画出一条延长的虚光线。这样,水槽上的实光线与法线形成一个夹角,虚光线与法线也形成一个夹角。
虚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实际上等于入射光与法线的夹角,因为二者是几何上的对顶角的关系。经过转换,原来在不同媒质中的问题,可以放在同一种媒质中进行研究,即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的入射角,可以直接通过水中虚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代替。由于虚光线和实光线都处在玻璃水槽中,在玻璃水槽中立一块竖直的刻度板,就可量出交点沿虚光线到达竖刻度板的长度和交点沿实光线到刻度板的长度。
虚光线的长度与实光线的长度,分别处于折射角和入射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中,也就是说,虚光线长度是入射角所在三角形的斜边,实光线是折射角所在三角形的斜边。从前,托勒密等人费尽心力,在入射角和折射角上找规律,始终没有成功。斯涅尔改变研究路径,从研究角度变成研究长度,终于取得突破,通过三角函数计算,他发现:入射角的余割与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是一个常数。
斯涅耳对折射定律作了明确的表述:在相同的媒质中,光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总是保持相同的数值。
历史背景与后续发展
在斯涅耳之前,许多科学家都对光的折射现象进行了研究。古希腊学者托勒密最早系统研究了折射问题,但他的结论并不准确。984年,伊朗学者伊本·沙尔(Ibn Sahl)在《论点火镜子与透镜》中首次正确描述了折射定律,但这一发现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7世纪初,英国天文学家托马斯·哈里奥特(Thomas Harriot)再次发现折射定律,但并未发表。
斯涅耳的发现虽然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后来被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在1637年的著作《屈光学》中独立推导出来,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1662年,皮埃尔·德·费马(Pierre de Fermat)从最小作用量原理出发,进一步完善了折射定律的理论基础。
折射定律的意义
折射定律的发现对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揭示了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的基本规律,还为后续的光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折射定律在现代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眼镜、相机镜头到光纤通信,都离不开这一基本原理的支持。
斯涅耳的这一发现,不仅是个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对自然规律不断探索的结果。它展示了科学发现往往需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创新的方法和实验手段,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