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古城墙:三次攻城战见证“鹅城”传奇
惠州古城墙:三次攻城战见证“鹅城”传奇
惠州古城墙,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军事要塞,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传奇。1923年至1925年间,这座被誉为“岭东雄郡”的古城,曾三次成功抵御了国民革命军的猛烈进攻,直到第三次才被攻破。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惠州城墙的坚固防御,更折射出中国近代革命的曲折历程。
坚固的惠州城墙
惠州城墙的坚固程度,在中国古城墙中堪称典范。据史料记载,清代惠州府城城墙周长达4500多米,仅城墙本身就有7米多高,城基砌石高达2至3米。城墙采用三合土(石灰、沙、土混合)筑造,异常坚固。城墙上建有1614垛雉堞(掩护官兵的凹凸形矮墙),并设有28座炮台,7座城门楼,每座城楼均可容纳400-500名官兵。更特别的是,惠州城墙充分利用了西湖、东江等自然水系作为天然屏障,形成了独特的防御体系。
三次攻城战
第一次攻城:1923年5月
1923年5月,孙中山命滇桂联军出兵东江征讨陈炯明。联军首次对惠州城发动强攻,数百名敢死队员使用云梯、绳索板等工具试图攀爬城墙,但均被守军击退。由于城墙高大坚固,加上守军防御得当,联军最终无功而返。
第二次攻城:1924年3月
1924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召开会议,决定再次进攻惠州。此次进攻依然未能成功,惠州城墙再次显示了其强大的防御能力。守军依托城墙和炮台,成功击退了国民革命军的多次进攻。
第三次攻城:1925年10月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发动第二次东征,在强大炮火的支援下,对惠州城展开了猛烈攻击。此次战役中,国民革命军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并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经过30小时的激战,惠州城墙终于被攻破,结束了其未曾一陷的历史。
“鹅城”地形的防御优势
惠州之所以被称为“鹅城”,与其独特的地理形势密切相关。惠州府城位于西江南岸,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城内有上下鹅湖,不仅风光旖旎,还是集守备、泄洪、食水、浣洗、消防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水利工程。城墙依山傍水,加上炮台、城门楼等防御设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正是惠州城墙能够多次抵御强敌的关键所在。
历史的见证
惠州城墙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刻。1925年10月的攻城战,不仅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与陈炯明势力的决战,更是中国近代革命进程中的关键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为随后的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惠州城墙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如今,惠州古城墙虽然仅存400米,但这段残存的城墙依然挺拔伟岸,俯瞰东江,在晨曦夕照之中散发出沧桑之美。它不仅是惠州历史文化的地标性景观,更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所言,城墙对于整座城市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军事防御功能,更在于它承载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