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遗美食展:探寻肉粽与深沪水丸的秘密
泉州非遗美食展:探寻肉粽与深沪水丸的秘密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在举办一场令人期待的非遗美食专题展。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泉州丰富的美食文化,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其中,肉粽和深沪水丸作为泉州的代表性非遗美食,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
肉粽:千年传承的端午美味
泉州肉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最初是作为端午节的应节食品。据记载,泉州肉粽源自唐朝时期的角黍粽,当时的粽子主要以角黍和鸟类肉为原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制作方法逐渐改良,原料也日益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今天广受欢迎的传统名小吃。
泉州肉粽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选用优质糯米,经过长时间浸泡,使其充分吸水膨胀。猪肉则选用半瘦半肥的三层肉,切成方片后用特制调料腌制。接着将腌制好的糯米和猪肉,以及香菇、栗子、虾米等配料,用竹叶包裹成四角形,用细麻绳系紧。最后将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锅中炖煮,时间一般需要半天左右,直到肉粽出胶,香味四溢。
在泉州,有两家肉粽店最为出名。一家是“侯阿婆”肉粽,自1978年开店以来,以其精选的上等原材料和独特的配料组合,深受食客追捧。另一家是始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蓝氏钟楼肉粽,历经五代传承,以绿色健康营养为理念,被国家内贸部定为“中华老字号”。
深沪水丸:百年技艺的海味传承
深沪水丸,又名鱼丸,是泉州晋江地区的传统名菜。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由深沪镇的张昌盘创始。这种美食选用新鲜的鳗鱼、马鲛鱼等上等鱼肉,经过精细的制作工艺,呈现出雪白晶亮的色泽,具有质地坚韧、口感鲜美的特点。
深沪水丸的制作工艺被称为“挫水丸”,是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首先将新鲜鱼肉剖腹去头剔骨,滤干血水后用小刀刮下鱼肉,放入大瓷壶中用手搓拍、揉搓成肉泥状。然后加入适量的地瓜粉、水、盐、蒜泥等调料,继续搓拍至适度黏稠。最后根据需求,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水丸,如小球状、虾丸、鱼羹等。
深沪水丸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更是海外乡贤念念不忘的家乡味。2016年,深沪水丸被列入晋江市第五批非遗项目,成为深沪美食的“品牌”与“文化名片”。
这两道美食不仅是泉州人民餐桌上的常客,更承载着泉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它们的制作工艺和独特风味,见证了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繁荣发展,也展现了闽南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非遗美食展,这些传统美食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游客和市民能够领略泉州美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