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下的孩子:如何保护他们?
家庭暴力下的孩子:如何保护他们?
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且不可忽视的。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最新研究,全球近4亿5岁以下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总数的60%)经常在家中遭受精神侵害或体罚,其中约3.3亿人直接在身体上受到处罚。这种暴力行为不仅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巨大冲击,还可能因被迁怒、误伤等原因导致身体伤害,甚至形成“以暴力解决一切”的错误观念。
在中国,反家庭暴力法及相关政策的实施为保护儿童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持。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2023年第二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中,明确指出被抢夺、藏匿的未成年子女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人。例如,在蔡某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中,人民法院对蔡某某的申请予以支持,体现了司法对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以及其他家庭暴力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强制报告制度,要求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在发现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时及时报告。在唐某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中,其遭受的家庭暴力就是由幼儿园老师在检查时发现并报告的,这充分体现了强制报告制度的重要作用。
从国际经验来看,《儿童权利公约》为儿童保护提供了重要指导。公约强调,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并要求各国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确保儿童权益。公约还特别强调了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指出儿童应在家庭环境里,在幸福、亲爱和谅解的气氛中成长。
社会组织在儿童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一些妇女和儿童保护组织不仅为受害者提供安全庇护,还开展创伤知情护理培训,帮助儿童走出心理阴影。WCF(Women and Children First)等组织还积极推动建立家庭和平中心,为幸存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
尽管我国在儿童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家长仍持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认为体罚是教育孩子的必要手段。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母亲和主要照顾者认为体罚对于正确抚养和教育儿童是必要的。这种观念亟待改变。
为了更好地保护儿童,我们建议:
- 加强法律和政策框架,禁止和结束家庭中一切形式的暴力侵害儿童行为
- 扩大循证育儿方案,促进积极、有趣的育儿方法,并防止家庭暴力
- 扩大儿童学习和玩耍的空间,包括幼儿园、学校和游乐场
- 加强对家长和照顾者的培训,转变传统育儿观念
- 建立更加紧密的社会合作网络,为受害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每个孩子都是需要被尊重的独立个体,他们享有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基本民事权利。在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时,父母要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恰当的方式引导、教育子女健康成长。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充满爱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