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圣·约翰:一个被误解的角色?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圣·约翰:一个被误解的角色?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小说《简·爱》中,圣约翰·里弗斯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作为简·爱的表兄和一位虔诚的传教士,他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承载着作者对宗教、理想与人性的深刻思考。然而,这个角色却常常被读者误解,甚至遭到诟病。本文将从人物形象、读者评价、创作意图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圣约翰这个复杂而深刻的文学形象。
一个理想主义者:圣约翰的形象塑造
圣约翰首次出现在小说中时,便以一种救世主般的姿态出现。当简·爱在流浪中几乎饿死时,是圣约翰将她收留,并给予她新的生活希望。他不仅为简在乡村谋得教师职位,还在得知她继承遗产后,提议两人平分这笔财富,以便共同支持他的传教事业。这些行为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精神。
然而,圣约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行为,莫过于他向简求婚,希望她能成为自己前往印度传教的助手。这段情节揭示了圣约翰性格中最为矛盾的一面。他并非出于爱情而求婚,而是出于宗教使命的需要。在他看来,婚姻只是实现宗教理想的一种手段,这种态度无疑让人感到冷漠和不近人情。
争议与误解:读者眼中的圣约翰
对于圣约翰的这种行为,读者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冷漠、自私,甚至带有某种阴谋论色彩。他们指出,圣约翰试图利用简对基督教的虔诚和亲情,进行道德绑架。他反复强调“作为我的妻子,才可以表示你的诚意和忠心”,这种说法让人感到他是在利用宗教名义来达到个人目的。
然而,也有读者对圣约翰表示理解和敬佩。他们认为,圣约翰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不允许自己拥有七情六欲。他极度追求自己的目标,为了梦想可以放弃所有。这种牺牲精神和坚定信念,让人不得不对他产生敬意。
一位读者在知乎上写道:“圣约翰是一个虔诚的、知行合一的基督教信徒,仿佛天选之子。他全部的人生内容、唯一的人生使命就是发扬基督教真理。”这种评价道出了圣约翰性格中最令人敬佩的一面。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勃朗特的创作意图
要理解圣约翰这个角色,我们不得不回到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创作意图。勃朗特通过圣约翰探讨了宗教与人性的关系,展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冲突。
勃朗特在1849年《简·爱》再版序中指出:“习俗不等于道德、伪善不等于宗教。攻击前者不等于袭击后者。揭去法利赛人脸上的假面具不等于向荆冠举起不敬的手。”这段话揭示了勃朗特对宗教的复杂态度。她既肯定了宗教的神圣性,又批判了那些借宗教之名行伪善之事的人。
圣约翰这个角色正是这种复杂态度的体现。勃朗特通过他展现了宗教献身精神的崇高,同时也揭示了这种精神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圣约翰的宗教狂热压抑了人性正常之爱,他的禁欲主义让人感到窒息。这种矛盾正是勃朗特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如何在宗教信仰和人性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历史背景下的解读:帝国时代的产物
从历史背景来看,圣约翰的形象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帝国主义思想。19世纪的英国正处于帝国扩张的高峰期,传教士作为帝国主义的先锋,肩负着传播基督教文明的使命。圣约翰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化身。
他的传教热情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当时英国人对帝国使命的认同。然而,这种认同也带来了对其他文化的忽视和压迫。圣约翰对简的求婚,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帝国主义者对异国文化的征服欲。他希望简能成为他的助手,但并不考虑简的个人意愿,这种态度与帝国主义的扩张逻辑如出一辙。
结语:一个被误解的角色
圣约翰·里弗斯,这个在《简·爱》中充满争议的角色,承载了勃朗特对宗教、理想与人性的深刻思考。他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不近人情的宗教狂热分子;他既让人敬佩,又让人感到恐惧。通过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勃朗特不仅探讨了个人信仰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更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深层矛盾。
或许,圣约翰之所以被误解,正是因为他太过真实。他身上体现了人类追求理想时可能面临的困境:在追求崇高目标的同时,如何保持对人性的尊重?这个问题,不仅在19世纪的英国存在,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