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通办”助力“跨省通办”: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
“一网通办”助力“跨省通办”: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
“一网通办”和“跨省通办”是近年来我国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的两大重要抓手。它们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政务服务模式,更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本文将从政策背景、具体应用和未来展望三个维度,深入探讨这一改革的重要意义。
政策背景与意义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5号),明确提出要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随后,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例如,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实施方案》(苏政办发〔2020〕83号),要求围绕教育、就业、社保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异地办事需求,梳理编制“省内通办”事项清单。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决心。通过打破地域限制和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不仅能够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更能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创新应用与实践成效
在政策引领下,各地积极探索“一网通办”和“跨省通办”的创新应用。其中,广东省的实践尤为值得关注。2022年,广东省以国家跨省通办业务支撑系统建设试点为契机,统筹构建跨域通办业务支撑平台,在全国率先建成跨域通办事项管理中枢系统,上线泛珠跨域通办服务专区。
该平台的创新之处在于:
- 建立健全泛珠通办协作机制,实现跨省业务协同
- 构建跨域通办事项管理中枢,实现通办事项集中汇聚、统一发布
- 开发跨域通办业务支撑系统,实现窗口代收代办业务全程在线审批
- 推进跨区域数据共享应用,减少重复提交材料
这一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平台上线后,企业群众异地办事效率大幅提升,申办程序更加简便,线上线下融合程度更高。这一模式也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其真正实现了“随时办、随地办、随心办”的目标,值得其他省份借鉴。
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目前,各地“跨省通办”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北京实现138个事项“跨省通办”,上海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实现65项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河南与多个省市开展“跨省通办”,实现电子身份证、电子营业执照等跨省互认。广东依托省政务大数据中心,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系统打通和数据共享。
然而,这一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跨省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仍需进一步深化,部分地区的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仍有待提高。未来,应继续加强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卢向东指出,推进高质量数字政府建设,要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政务服务由政府供给导向转变为群众需求导向。这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结语
“一网通办”和“跨省通办”是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通过持续创新和优化,这一改革必将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便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