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怎么“抓”?丨电影《抓娃娃》带来的家庭教育启示
孩子应该怎么“抓”?丨电影《抓娃娃》带来的家庭教育启示
今年暑假,电影《抓娃娃》围绕“家庭教育”这一核心,上演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接班人”培养行动。作为一部喜剧片,在令我们捧腹大笑的同时,影片中所呈现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引发了众人的思考与探讨。或许不少观众都能从中或多或少地寻到自己成长的痕迹。
就像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一样,马成钢对孩子的期待是“望子继业”。作为一名成功人士,他不允许儿子马继业成为一个“loser”,于是从自己的童年经历中获得灵感,联合众多教育专家,为孩子打造了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吃苦”环境,并为孩子制定了“考上清北”的奋斗目标。在这一系列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
“抓娃娃”究竟应该“抓”什么?
电影之外,我们的确应该深思,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抓成绩,还需要抓什么?其实,比起学习成绩这些表象化的东西,也许家长更应该注重的是帮助孩子塑造强大的精神内核。自信、勇敢、坚定……这些很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极为具象化的体现,但却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育即信任
引导而非控制
孩子的成长永远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在家庭中,父母扮演着家长和教师的双重角色,而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好“引导”和“控制”的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马成钢的角度来看,他给孩子打造了一个在他看来完美无瑕的教育环境,他在帮助孩子塑造美好品德,磨炼心性,但其本质却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不信任”。
他跟许多家长一样,不相信孩子能够自主学习,忽略了“因材施教”;又有些“急功近利”,总想用简洁有效率的方法把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而忽略了他们是否在听,是否有兴趣听,是否真正在学。这种“为你好”的做事方式会大大缩减孩子的空间和自由,也会违背家长“引导”的本心,升级成为令人窒息的控制。这种“控制”会让孩子焦虑、烦躁,也会占用家长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束缚了孩子的天性,也束缚了家长的自由。
曾任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理事长的赵镜中先生在其著作《提升阅读力的教与学》中举了一个例子:蟾蜍苦心经营花园,恨不得种子一天就长大。置于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亦如故事中蟾蜍的做法,恨不得孩子一天就长大、懂事、成才。但成长无法一蹴可及,它需要一点时间与空间,需要一点引导与等待。
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彼此的陪伴中感受到愉悦感和信任感,在充满情感支持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努力实现自己所喜爱和信任之人对自己的期待。
护加鼓励
让孩子活出自己
马继业喜爱长跑,父母却将自己的“名校梦”强加在孩子身上,人为制造“不能剧烈运动”的假象,把孩子的梦想残忍扼杀在摇篮中。但热爱长跑的心总是会被激发和唤起。故事的最后,马继业撕开了父母为他量身定做的壳子,出现在了跑道上,将自己的热爱进行到底。在做自己的那一刻,对他而言,真实的世界也开始逐渐清晰。
“童年对人的一生影响深重,但童年只有一次机会,成长不可逆转。”
在家庭教育中,“要从孩子所处的位置出发,利用他们知道并且喜爱的东西,帮助他们站得更高”,而不是以父母的身份否定和打压孩子。呵护孩子的兴趣,适时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点赞,让他们活出真实的自己。
真实
是言传身教的良方
在马成钢为孩子打造的虚假世界中,马继业是绝对的男主角,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以他的教育为重心展开——卧病在床的奶奶是教育专家假扮的;上学路上“偶遇”的外国人是陪他练习英语口语的外教(且对话只能按课本上的来);从数学题与钢琴曲到书法和物理常识,各司其职的“邻居们”是一整套名师班底……
在成长的过程中,马继业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处环境的不真实,但父母的陪伴不是假的,对他的期待也不是假的。他常常陷入纠结和痛苦中,无数次对自己产生质疑。可在谎言被拆穿后,马成钢却对儿子发出了“这么多人围着你转,你为什么还不知足?”的疑问。
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精心编织的梦境吗?显然不是。
对孩子真正的教育,是家长永远真诚地去面对孩子,用自己真真切切的行为去言传身教。
当母亲春兰不小心按灭开关,书里夹着的手机屏幕发出的白光让几人面面相觑。这一幕的设计,振聋发聩。在马继业的世界里,就连每晚温馨的亲子阅读时光都是假的。
这种“演出”式的陪伴,真的有意义吗?
家长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的初心并没有错,但请各位记住一个真理:让孩子去阅读的第一步,是家长真正地学会阅读。
电影的篇幅有限,不能包罗万象。在真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可能不像电影一样充满戏剧冲突,但其方式和场景远比电影中提及的更加多面和复杂。对孩子来说,成长是一条漫长的路,其中免不了父母的陪伴和支持;而对于父母来说,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孩子也是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尽管在不同家庭中,教育的形式有着多样化的表达,但归根结底却能提炼出许多共性。正确的家庭教育,需要从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