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在胃癌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在胃癌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在胃癌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胃癌肝转移的研究和治疗方面。该院肿瘤医学中心副主任、大外科主任陈凛教授牵头的“胃癌肝转移全国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PEGASUS研究)正式启动,标志着该院已成为国内胃癌肝转移研究领域的中心。
专家团队:引领胃癌研究新方向
陈凛教授是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在胃肠道肿瘤的微创手术及综合治疗方面具有深厚造诣。他率先提出胃癌肝转移中国分型(C-GCLM),并组织完成了中国首个胃癌肝转移诊断与综合治疗专家共识。在陈凛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通过名为“RECORD”的临床横断面回顾性研究,纳入1901例病例,发现胃癌肝转移的1年总生存期(OS)为42%,3年OS为16.4%。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梁军教授与陈凛教授共同推动了胃癌肝转移诊断与综合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的修订工作。新版共识的发布将成为中国胃癌临床专家的重要参考依据。
技术创新:围手术期治疗与免疫疗法双管齐下
在胃癌治疗新技术方面,围手术期治疗和免疫疗法成为研究热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张小田教授及其团队在胃癌精准治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胃癌免疫治疗和围手术期治疗策略方面。他们完成的GEMSTONE 303等研究,推动舒格利单抗等药物获批晚期胃癌全人群适应证,写入《CSCO胃癌诊疗指南》等指南。
全球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免疫联合化疗在胃癌围手术期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前景。例如,mFOLFOX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Ⅱ期研究显示,37例患者中29例行R0切除术,其中6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ypCR)。另一项PANDA研究中,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围手术期治疗,病理完全缓解(pCR)达到45%,主要病理缓解(MPR)达到70%。
临床应用: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打破内外科界限,践行以疾病为目标、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理念。陈凛教授团队在局部晚期胃癌的综合治疗和转化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在胃癌肝转移的转化治疗、晚期胃癌的维持治疗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未来展望:精准医疗引领发展方向
尽管胃癌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张小田教授指出,精准医疗虽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仍需更多科学突破。未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患者的全面监测和精准评估,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在胃癌治疗领域的突破,不仅体现了中国在胃癌研究领域的实力,更为广大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胃癌的治疗效果有望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