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共52万平方千米
长江经济带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共52万平方千米
近日,自然资源部宣布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这一重大举措不仅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更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什么是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这些区域通常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就是为自然生态划定安全边界,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历程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始于2019年,历时四年,分为初步划定、优化调整、规划统筹三个阶段。在划定过程中,相关部门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将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域识别出来,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的分布特点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分布在唐古拉山-横断山、大别山、黄山等丘陵山地,以及洞庭湖、鄱阳湖等重要湖泊。这些区域涵盖了重要的湿地、冰川、海洋红树林,以及扬子鳄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约49万平方千米,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约3万平方千米。
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意义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近8年来,沿江省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7.59万亿元,在全国占比46.8%,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重大成就,“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7日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守住管住生态红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未来展望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为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沿江省市将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的细化管理规则,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意识,共同守护好这条生态安全的生命线。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的全面划定,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不仅是对长江母亲河的深情守护,更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责任担当。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