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遇上现代写作:从郑连根新书分享会看写作潜能提升之道
古诗文遇上现代写作:从郑连根新书分享会看写作潜能提升之道
7月27日,在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历史畅销书作家郑连根携新作《跟着古诗文学写作》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分享会。活动现场,郑连根与多位文学界嘉宾一起,深入探讨了古诗文在现代写作中的独特价值和应用方法,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充满诗意与智慧的文学盛宴。
古诗文:现代写作中的文化瑰宝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更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人生思考。将古诗文巧妙地融入现代写作中,不仅能提升文章的文学雅致,还能表达出丰富而深邃的主题,引发读者的共鸣。
以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为例,这句诗在议论文中可以作为坚持志向论点的有力支撑,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在抒情文中,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则能生动传达作者对理想或情感的执着追求。苏轼《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则常被用于描绘人生的短暂与渺小,提醒人们珍惜时光,以一种幽默而豁达的态度面对世事。
读古诗,学写作:提升文学素养的金钥匙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诗中的名句更是精华之精华,短短的言语中蕴含着千古不变的道理和恰到好处的情感。正如《读唐诗 学写作》一书作者姜正成所说:“读唐诗对写作非常有帮助!”
古诗词可以作为文章的调料,让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朱自清先生在描写春风时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古诗词中含有丰富的文章技法,精于构思,意象生动,短短几句中就有起承转合。多读古诗词,我们还会积累丰富的文化符号——意象。意象是透射出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比如,“菊”常象征隐逸、高洁、清高,“莼羹鲈脍”常表达思乡之情,“梧桐”带着浓厚的衰飒悲凉之意,常用来表现愁苦、孤寂等情思。
古诗改编: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将古诗改编为现代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写作的创新。如何在保持原作意境的同时增强读者的代入感?这需要我们在语言表达、结构安排和主题提炼上下功夫。
在语言表达上,我们可以用现代语言重构古典意象,同时保留其象征意义。比如将“杨柳色”扩展为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展现游子归乡时的心理变化。在结构安排上,可以打破传统诗词格式,采用自由灵活的形式展现诗歌内容,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美,以适应现代审美。在主题提炼上,要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核,并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确保诗歌既有深度又具新意。
郑连根在新书分享会上强调,推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创新,让古人的智慧为今人赋能。通过学习古诗文和写作,我们不仅能打通与古人的心灵通道,提高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锦心绣口的人。在这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诗词歌赋、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越发彰显。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文的世界,在诗意的熏陶中提升写作潜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