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CBIT和阿立哌唑治疗抽动症效果显著
最新研究:CBIT和阿立哌唑治疗抽动症效果显著
抽动症(Tic Disorders)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据统计,我国抽动症患病率约为2.5%,据此估算,全国抽动症患者人数近1000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综合行为干预治疗(CBIT)和药物阿立哌唑在抽动症治疗中展现出显著效果。
CBIT:非药物治疗的重要选择
CBIT是一种专门针对抽动症设计的行为疗法,其核心是帮助患者识别和控制抽动症状。CBIT主要包括三个关键组成部分:
- 意识训练:帮助患者识别抽动的早期迹象,提高对抽动的自我意识。
- 竞争反应训练:教导患者在感到抽动冲动时,采用与抽动相反或不兼容的行为来抑制抽动。
- 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减轻抽动相关的焦虑和紧张。
研究表明,CBIT对抽动症患者具有显著疗效。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研究显示,接受CBIT治疗的患者中,71%的人抽动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而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中这一比例仅为31%。CBIT的效果不仅在治疗期间显现,而且在治疗结束后仍能持续保持。
CBIT特别适用于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以及Tourette综合征患者。对于轻度抽动症患者,CBIT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CBIT可以与药物治疗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阿立哌唑:药物治疗的新选择
阿立哌唑是一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抽动症的治疗。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大脑中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水平来控制抽动症状。
多项研究证实了阿立哌唑在抽动症治疗中的有效性。一项发表在《生物精神病学》(Biological Psychiatry)的研究显示,阿立哌唑治疗抽动症的总有效率为76%,且副作用发生率较低。另一项研究发现,阿立哌唑不仅能有效控制抽动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和执行功能。
阿立哌唑的优势在于其副作用相对较少,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嗜睡、体重增加和运动障碍,但这些副作用通常较轻,且在停药后可逐渐消失。因此,阿立哌唑已成为抽动症药物治疗的重要选择。
联合治疗:提高疗效的关键
最新研究显示,CBIT和阿立哌唑的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提高抽动症的治疗效果。一项发表在《儿童神经学》(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的研究表明,联合治疗组的患者抽动症状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单独使用CBIT或药物治疗的患者。
2025年最新发布的《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推荐,对于症状较重的抽动症患者,应考虑采用CBIT和药物治疗的联合方案。联合治疗不仅能更快地控制症状,还能减少药物用量,降低副作用风险。
专家建议:多学科协作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抽动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副院长刘智胜教授强调,抽动症的治疗不应局限于药物和行为疗法,还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刘智胜教授建议,家长应为抽动症患儿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采用宽容民主的教导方式,减少对异常行为的关注和批评。学校应提供包容和支持的氛围,避免对抽动症学生进行不必要的关注和歧视。社会应加强对抽动症的认识和理解,消除对患者的误解和偏见。
未来,抽动症的治疗将朝着更精准、更个体化的方向发展。基因治疗、神经调控等新型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有望为抽动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抽动症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管理,大多数患者能够控制症状,过上正常的生活。CBIT和阿立哌唑的出现为抽动症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而多学科协作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将为患者带来更全面的关怀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