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如何提升你的散文作答水平?
高考语文:如何提升你的散文作答水平?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散文阅读题常常让不少考生感到头疼。它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本文将从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入手,结合具体的答题技巧和案例分析,帮助你轻松应对这一难题。
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与难点
散文阅读题型多样,主要包括作用题、原因概括题、行文思路分析题、线索作用分析题以及理解词语含义题。这些题型各有其特点和难点。
作用题
作用题主要考查标题作用、句段作用等。例如,标题的作用可能包括点明写作对象、表达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旨等。句段作用则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维度分析,如首段可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尾段可能深化主题,中间段落则可能承上启下。
原因概括题
这类题目通常要求考生分析某个观点或现象的原因。解题时需要运用“由果溯因”的思维模式,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和条理性。
行文思路分析题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解题时需要注意文章的线索,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变化。
线索作用分析题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可以是物象线索、情感线索等。分析线索作用时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注意其对文章整体的组织作用和情感表达效果。
理解词语含义题
这类题目考查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解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表层和深层含义,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实用的答题技巧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题型特点后,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具体的答题技巧。
分析行文思路
分析行文思路时,可以采用“三步法”:
- 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 通读全文,划分层次
- 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例如,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可以关注时间顺序、空间转换、情感变化等线索。
理解词语深层含义
理解词语含义时,可以运用“三联一依”法:
- 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
- 联系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
- 联系写作背景
- 依托修辞手法挖掘深层含义
运用修辞手法
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对比等。在答题时,需要指出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规范答题,避免失分
- 注意答题的条理性,使用序号或分点作答
- 确保答案的完整性,避免遗漏要点
- 使用规范的语文术语
- 注意字数要求,避免过于简略或冗长
案例分析
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实践上述技巧。
案例:《寒色》
原文节选: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②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注】① 这两句选自李煜词《望江梅》。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② 便当:可随身携带的盒饭干粮。
题目:
【编号:0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C.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编号:02】文中三次写到“栀子花香”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编号:03】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编号:04】请赏析第⑸段划线句子。
【编号:05】文章以“寒色”为题,有何深意?
【编号:06】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两句诗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编号:07】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编号:08】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
【编号:09】作者眼中的“家”既简单又复杂,作者对人生的幼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家”有什么感悟?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编号:10】作者把“家”写得既简单又复杂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选择题(编号01):这是一道典型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手法的题目。选项C中提到的“细节和情境相同”有误,实际上第五段和第十二段的细节虽然相似,但情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因此,正确答案是C。
简答题(编号02):这道题考查词语的深层含义。三次“栀子花香”分别出现在:
- 第一次:象征着家的温馨和亲情
- 第二次:暗示着家的冷清和孤独
- 第三次:再次回归温馨,但暗含着离别的预感
- 简答题(编号03):这道题考查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三次“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分别出现在:
- 第一次:引出家的变迁和离散
- 第二次:暗示婚姻的不确定性
- 第三次:预示着子女终将离开
这句话贯穿全文,起到了线索的作用,同时也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家的复杂性。
简答题(编号04):这道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第⑸段的细节描写通过“锅铲声”、“饭菜香”、“蚊帐”、“榻榻米”等具体意象,营造了一个温暖、安全、充满亲情的家的氛围。
简答题(编号05):这道题考查标题的深意。“寒色”既指自然界的寒冷色调,也暗示着家的冷暖无常,暗含着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散文阅读需要我们:
- 细心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 仔细品味细节描写
- 准确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 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
总结
提升散文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
- 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 掌握分析行文思路和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
- 注意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 规范答题,避免常见错误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相信你一定能在高考语文的散文阅读题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记住,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恒心。祝你高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