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兆胜谈散文时代的经典之美:从边缘到主流的审美重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兆胜谈散文时代的经典之美:从边缘到主流的审美重构

引用
红网
10
来源
1.
https://moment.rednet.cn/content/2019/08/16/5817518.html
2.
https://www.sohu.com/a/504097369_121124017
3.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96522
4.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824/10/37670068_1045083630.shtml
5.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924/c404030-31368974.html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02/20/259476_1132981301.shtml
7.
http://cssci.nju.edu.cn/ly_search_list.html?id=22I0192021030027
8.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404/c405057-32657661.html
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119/11/13924396_809846216.shtml
10.
http://www.yysqw.gov.cn/43332/43334/43511/44273/content_1267351.html

在当今文学领域,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著名学者季羡林曾高度评价20世纪白话散文的成就,认为它代表了文学的实质,甚至超越了诗歌与小说。这一观点不仅打破了传统上对散文的轻视,也为我们重新认识散文的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01

散文的边缘化与复兴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的地位经历了显著的起伏。古代中国素有“诗文”传统,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然而,进入近现代后,受西方文学影响,小说逐渐成为主流,散文则被视为边缘文体。作家和研究者往往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小说和诗歌创作中,对散文的关注相对较少。

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散文的定义相对模糊,难以像小说、诗歌那样形成清晰的文体边界;另一方面,许多作家将散文视为“闲笔”,认为它是写小说和诗歌之余的消遣之作。正如王兆胜所指出的,散文研究薄弱,每年选择散文作为研究课题的硕士、博士生寥寥无几,这进一步加剧了散文的边缘化。

然而,散文并未因此消沉。20世纪60年代初,散文创作迎来了一个“小阳春”时期。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开始重新审视散文的价值,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季羡林甚至认为,白话散文是20世纪以来文学的最高成就。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为散文的复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02

散文的经典之美

那么,什么是好的散文?如何在众多作品中寻找经典?王兆胜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形不散、神不散,心散。”这一观点既是对古代散文精华的继承,也是对现代散文创作的启示。

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这篇仅360字的短文,完美体现了散文的形神兼备。文章以叙事开篇,简洁交代了写作缘由;中间部分通过写景,展现了洞庭湖的壮阔与变幻;最后以说理收尾,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体现了“形不散”,又展现了“神不散”。

然而,真正的经典之作,不仅需要形神兼备,更需要有一颗“散”的心。这里的“散”并非指结构上的松散,而是指作者需要有一颗自由、超然的心灵。正如王兆胜所说,优秀的散文家应该能够看淡世事,对人生有大彻大悟,不会被功利主义和世俗所束缚。这种心灵的自由,正是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魅力。

03

散文的未来之路

在当代,散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阅读短小精悍的作品,这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如何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经典,成为摆在散文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王兆胜的观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认为,散文的创作需要突破传统的束缚,建立新的审美标准。这不仅要求作家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更需要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只有这样,散文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正如季羡林所言,散文的魅力在于其“没有规矩”,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文可以随意为之。相反,它要求作家在创作时更加用心,既要保持散文的自由灵动,又要避免流于肤浅。这正是散文“易学难工”的体现。

在“散文时代”,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展现散文的独特魅力,更能够为读者提供精神的慰藉和思想的启迪。让我们共同期待,散文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