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国家公园:守护粤港澳生态屏障
南岭国家公园:守护粤港澳生态屏障
南岭国家公园作为广东首个拟建的国家公园,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北部生态屏障,更是中国南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项目。自创建以来,南岭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展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生态保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屏障
南岭国家公园横跨湘粤、赣粤、湘桂,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规划面积达1931.57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更是多种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据统计,公园内分布有4748种野生高等植物和722种野生脊椎动物,其中包括9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102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近年来,南岭国家公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2022年,保护区首次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金斑喙凤蝶的珍贵影像,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公园的物种名录,也见证了南岭自然生态条件的优越性。此外,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鳄蜥野生种群数量从2004年的200-300只增长到850只,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鳄蜥种群。
南岭国家公园还是北江、武江、浈江、连江等珠江流域河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公园内的森林和湿地每年可涵养水源15.6亿立方米,供应水资源13.9亿立方米,保持土壤121.3万吨。这些生态服务功能有效减缓了西北季风及冷空气南下,留滞了来自东南大海的暖湿气流,为粤港澳大湾区构筑了牢固的北部生态屏障。
区域发展:带动粤北地区绿色转型
南岭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广东省财政共落实南岭国家公园前期工作经费超3亿元,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林业局先后推动落实15个项目专项债资金26.4亿元,用于南岭国家公园辐射带动区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在生态旅游方面,南岭国家公园每年吸引访客量达55万人次以上。2021年,国家公园周边区域访客量更是比2020年增加300.43万人次,旅游收入增长8.39亿元。同时,公园建设还带动了专项债投资40亿元,用于周边区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持续投入带动了相关社区产业转型,拓宽了增收渠道,助推了村容村貌提升和传统产业升级。
社会影响: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南岭国家公园的创建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社区的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公园范围内已设立17处教学实习基地、17处自然教育基地和13处野外监测台站,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每年开展的森林文化周、“穿越北回归线风景带”探秘、观鸟和摄影比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公众参与,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此外,南岭国家公园还增设了巡护工作岗位,2021年起每年向相关社区招募192个生态公益岗,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据统计,曲江、乳源、阳山、英德、连州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6569元增长至2021年的19841元,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未来展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目前,南岭国家公园的建设仍在稳步推进中。2023年9月,南岭国家公园设立申请已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专家论证会。下一步,公园将重点推进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监测,持续积累科学监测数据,为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状况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南岭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是一项生态保护工程,更是一项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社会工程。未来,随着公园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南岭国家公园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