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型白酒真的养生吗?中医和现代医学这样说
酱香型白酒真的养生吗?中医和现代医学这样说
最近热播剧《后浪》中,一句“酒喝对了就是药”引发了大家对白酒养生的热议。剧中提到,酱香型白酒不仅不上头不辣喉,还具有活血化瘀、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功效。更有趣的是,剧中还特别强调了最佳饮酒时间——下午五点到七点,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酉时。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什么是酱香型白酒?
酱香型白酒,以茅台酒为代表,是一种以高粱为主要原料的蒸馏酒。它的香气独特,主要由己酸、己酸乙酯、芳香族化合物等物质构成,这些香气物质具有“四高一低一多”的特点:酸高、醇高、醛酮高、氨基酸高、酯低、含氮化合物种类和数量多。
酱香型白酒的生产过程讲究“四高”: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和高温接酒。这些工艺特点使得酒体中残留的易挥发物质少,能更多地保留不易挥发的高沸点香味物质。由于其严格的生产工艺和自然环境要求,酱香型白酒的产量仅占中国大陆白酒总产量的2-3%,但销售额却占15-20%,利润更是占全行业的35%。
中医眼中的白酒养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被誉为“百药之长”。中医理论认为,酒性温热,味甘、辛、苦,归心、肝、胃、肺经,具有舒筋活络、止痛散寒、温通经脉、引行药势的功效。在古代医书中,酒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方剂中,如《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
《本草新编》中提到:“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厚肠胃。”这说明适量饮用白酒对身体是有益的。《养生要集》也指出:“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
现代医学如何看待白酒养生?
然而,现代医学对白酒养生的观点却有所不同。研究表明,白酒并非如传统所说具有养生功效,反而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例如,过量饮酒会增加肝脏损伤风险,导致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同时,酒精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应超过15g。这意味着,如果饮用高度白酒(52度),每天的摄入量不应超过30ml。此外,孕妇、乳母、儿童少年以及特定职业或特殊状况人群应严格禁酒。
“酉时饮酒”真的养生吗?
《后浪》剧中提到的“酉时饮酒”养生法,实际上缺乏科学依据。虽然中医理论强调饮酒要“少饮有节”,但并没有特别强调具体的时间。现代医学则明确指出,饮酒对健康并无益处,即使在特定时间段饮用也不能改变这一点。
科学饮酒建议
- 适量饮用: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g
- 注意时间:避免空腹饮酒,建议在餐后饮用
- 特殊人群:孕妇、乳母、儿童少年及特定职业者禁酒
- 身体状况:患有肝脏疾病、高甘油三酯血症等疾病者不宜饮酒
综上所述,虽然酱香型白酒因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香气成分而备受推崇,但从健康角度出发,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其养生功效。适量饮用或许对身体无害,但过量饮酒则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因此,建议大家理性对待白酒,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