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崇正新作《归潮》:一部献给潮州的深情赞歌
陈崇正新作《归潮》:一部献给潮州的深情赞歌
一部献给潮州的深情赞歌
2024年3月,作家陈崇正的长篇新作《归潮》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部332页的精装本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迅速引起文学界和读者的关注。小说以潮州碧河镇的陈、林两大家族为线索,讲述了一段跨越百年的归潮故事,展现了潮州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家国情怀。
作家与故乡的深情对话
陈崇正,1983年出生于广东潮州,是一位活跃于当代文坛的青年作家。他的作品多发表于《人民文学》《收获》等知名文学期刊,曾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奖项。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人,陈崇正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百年沧桑中的家国情怀
《归潮》的故事始于1922年的八二风灾。这场灾难后,林汉先和陈洪礼决定“过番”(下南洋),在英顺伯的扶持下,他们参与创办华文学校和潮菜酒楼,并暗中协助侨领羽先生开展抗日工作。随着羽先生在泰国遇害,林汉先选择自杀以示抗议,其妻林阿娥则带着女儿林雨果,历经战火和重重困难,终于将丈夫的骨灰安葬在家乡。而林家一家七口,也在抗日战争中相继牺牲。
多年以后,当白发苍苍的林雨果重返泰国,意外发现家族寻找多年的青铜香炉竟然出现在泰国某公祠里,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归潮”往事的追忆。与此同时,陈家第四代陈乔峰以及侨四代黄博琳、李启铭,也在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到陈氏宗祠和碧河书楼的重修工作中。
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归潮》的魅力在于它对潮州文化的细腻描绘。从潮戏、木雕到鱼生、单枞茶,从祠堂到书楼,从英歌舞到潮州方言,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陈崇正通过这些细节,不仅还原了一个真实可感的潮州,更创造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文学地标。
小说中,潮州人“搬家不离家,出国不离国”的家国情怀贯穿始终。这种情怀既体现在林阿娥千里迢迢送丈夫骨灰归乡的执着中,也体现在陈家四代人对家乡的坚守中。正如书中所写:“每个‘家己人’都该读一读这部小说”,《归潮》不仅是写给潮州人的,更是写给所有关注中华文化的人的。
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崇正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现实又富有想象力。他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通过多线叙事推进故事情节。在《归潮》中,他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个人与家族、地方与世界等多个维度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诗意的文学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陈崇正在写作中融入了潮州方言,这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地方特色,也使其更具生活气息。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培浩所说,陈崇正“既提取了方言的异质性,也把它纳入到一个更广泛的汉语读者的阅读视野中”。
文化传承与当代意义
《归潮》的出版恰逢其时。近年来,随着英歌舞等潮汕元素的走红,潮汕文化日益受到关注。陈崇正通过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认同感。他笔下的潮州人,既有小心谨慎的阴柔之美,又有大胆追求的阳刚之气,这种文化性格的双重性,正是潮州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归潮》通过展现潮州人在历史变迁中的坚守与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样本。它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理解过去的基础上,面向未来的一种创造。
《归潮》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它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文化史;不仅展现了潮州人的精神世界,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样一部充满深情与智慧的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我、理解家乡、拥抱世界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