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如何正确看待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如何正确看待心理咨询?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精神疾病,而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疾病负担。在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2.1%,焦虑症的患病率约为4.98%,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提升心理健康意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意识提升的背景与现状
每年五月是全球心理健康月,这一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歧视。然而,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推广心理健康知识,但仍有许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和偏见。
在教育领域,一些高校已经做出了积极尝试。例如,吉林师范大学构建了“学校-家庭-医院”三维立体防护工作模式,设计“预防为主-应对为辅”双线并行工作路径,形成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这种模式不仅有效预防了心理危机的发生,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对心理咨询的偏见与误解
许多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简单的倾诉和被聆听,过分强调共情和理解。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心理咨询确实需要共情和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帮助来访者实现改变。在辩证行为疗法中,治疗师需要在两个看似对立的因素间找到平衡:一方面是要肯定患者感受、接受患者体验;另一方面是要挑战患者思维、帮助患者实现变化。
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为例。当患者出现逃避行为时,治疗师既要理解其逃避的合理性,又要挑战这种逃避,鼓励患者面对现实。这种“激进的真诚”虽然可能让患者感到不适,但却是帮助其走出困境的关键。
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与资源
值得庆幸的是,社会已经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服务。
在香港,有多家机构提供24小时在线支援服务,包括香港小童群益会、香港明爱、香港青少年服务处等。这些服务面向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情绪支援和防止自杀等服务。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的线上自助平台,如Refresh精神健康综合服务。该平台在“中银香港百年华诞慈善计划”资助下,提供了包括情绪管理、休息与睡眠、人际关系、个人成长、运动与健康及工作与财务管理在内的六大主题内容,帮助用户实现全方位的健康管理。
提升心理健康意识,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的支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寻求心理咨询不是一件丢脸的事,而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不轻易评判他人是否需要帮助。
让我们共同努力,消除对心理咨询的偏见,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包容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