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听歌小心被"耳虫"缠身!
睡前听歌小心被"耳虫"缠身!
最新研究表明,睡前听歌可能会让你陷入"耳虫"的困扰,反而影响睡眠质量。
什么是"耳虫"?它如何影响睡眠?
贝勒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Michael Scullin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睡前听歌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一首歌曲或旋律被重复播放时,人们往往会像被"洗脑"一样在脑海中不断重复这首歌或旋律,这种现象被称为"耳虫效应"。
Scullin教授指出:"青少年和年轻人通常在睡前听音乐,但听音乐的次数越多,你就越有可能染上挥之不去的'耳虫'。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的睡眠可能会受到影响。"
研究调查了209名参与者的睡眠质量、听音乐习惯和听到"耳虫"的频率。结果显示,经历"耳虫效应"的参与者更难入睡,夜间醒来的次数更多,在浅睡眠阶段花费的时间更长。与很少经历"耳虫"的人相比,每周一次或多次发生"耳虫效应"的人睡眠质量差的可能性是前者的6倍。
令人惊讶的是,该研究还发现一些器乐音乐(无人声)比抒情歌曲更容易导致"耳虫效应"和破坏睡眠质量,器乐导致的"耳虫效应"是其他音乐的两倍。
如何选择助眠音乐?
中国音药医学睡眠研究院的专家建议,选择助眠音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熟悉的音乐:施力普睡眠研究中心发现,陌生的音乐会提升大脑活动频率,甚至可能导致提前醒来。这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熟悉的声音更容易让人放松。
中低频音乐更助眠:人体的脑电波频率与音乐的频率密切相关。高频音乐会增加β波甚至γ波,使人保持清醒状态。而中低频音乐则有助于大脑进入放松状态。
女性更要注意: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高频音乐的影响,这与女性在进化过程中对婴儿啼哭等高频信号更为敏感有关。
长期睡前听歌的危害
长期在睡前听歌,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对听力造成损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沙莎副主任医师指出,长时间听音乐睡觉会对鼓膜造成影响,导致听神经水肿,甚至可能引起听力下降。夜间睡眠时耳膜长期处于运行状态,无法得到正常休息,时间久了还会造成耳聋。
改善建议
适度听音乐:不要过度依赖音乐助眠,可以尝试其他放松方式,如冥想、深呼吸等。
选择合适的音乐:推荐选择无人声、节奏缓慢的环境音乐,如雨声、虫鸣等自然声音。
控制音量:耳机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50%,使用外放设备时也要保持适中音量。
定时关闭:利用设备的定时关闭功能,避免音乐整晚播放。
保持良好作息: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避免睡前过度兴奋的活动。
尝试现场音乐:研究表明现场演奏的音乐比录制音乐效果更好,可以考虑使用助眠音箱播放现场录制的音乐。
总之,虽然音乐能帮助我们放松心情,但睡前听歌需要谨慎。选择合适的音乐类型,控制听歌时间和音量,才能真正发挥音乐助眠的效果,改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