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親家屬 - 讓我們好好悲傷
喪親家屬 - 讓我們好好悲傷
學習遊動 保持彈性
學者Stroebe & Schut (1999)提出雙向遊動模式 (Dual Process Model),指出喪親後家屬要面對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是面對因親人離世引致的失缺和悲傷,另一方面則是有關面對親人離世後生活上的壓力。要好好適應喪親的歷程,我們可以透過此「雙向遊動模式」,學習於「失缺導向」及「復元導向」兩方面來回遊動。這反覆來回的遊動,是應對喪親的一種方式,也是自然及健康的過程。
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彈性地遊動於兩種對應的方式,不要長時間停留在任何一邊,並為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遊動模式。
當我面對情緒大起大落時……
學習處理情緒 —
悲傷需要被看見及抒發出來
人生,是一趟自我陪伴與發現的旅程
學習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容許自己情緒起伏。
適當地宣洩情緒,如大哭一場、與人傾訴。
學習鬆弛身心的方法。
當我太想念離世的親人時……
學習建立與逝者獨特的延續連結
進行一些特別的「儀式」與逝者連結,如重温舊地、拜祭等。
進行一些創作性或讓自己覺得有意義的活動,
如書寫日記、詩文、繪畫等。
回想逝者的成就及與他的美好生活片段
在節日、紀念日或特別日子,計劃一下合適自己的渡過方式。
當我感到乏力無心機時……
學習適應新生活 —
悲傷促使我們改變與行動
人生,是一段不停學習的旅程
動起來!運動、走進大自然也能幫助我們重拾力量。
足夠的睡眠、休息。
維持健康的飲食。
制定時間表,設定小目標,保持日常生活穩定的作息。
當我想不透死亡、痛苦、失去的意義時……
學習多角度思考 —
接受沒有標準答案
與人傾訴、討論,擴闊思考角度。
閱讀有關如何處理悲傷的書籍,或聆聽過來人如何走過悲傷的分享,
從中獲得啟示。
寫下自己的日誌,嘗試記錄自己如何走過悲傷。
做一些令自己感覺滿足的事,暫時停止過度思考。
當我感到孤單落漠時……
學習建立新關係 —
與他人聯繫
人生,是一段不停學習的旅程
與明白自己的人傾訴 。
參加一些專為喪親家屬提供的善別小組,與同路人互相支持。
與人連繫,與家人朋友聚會。
主動尋求別人幫忙
接受他人適當的幫忙。
對自己的悲傷予以肯定
面對喪親之痛,很多人會期望自己盡快走過幽谷,又或身邊人認為你應該停止悲傷,恢復正常生活。然而,悲傷是面對失去摯愛親人的自然反應,甚至是喪親家屬應有的「權利」:
美國善別輔導專家Alan Wolfelt(2016)曾經提出十項的喪親家屬的權利 (The Mourner’s Bill of Rights),正好提醒我們應尊重自己及他人處理悲傷的步伐。
您有權利經歷自己獨特的悲傷。
您有權利談論您的悲傷。
您有權利去感受到許多的情緒。
您有權利寬容面對自己身體和情緒的限制。
您有權利去經驗情緒爆發。
您有權利可以善用儀式。
您有權利可以觸及自己的心靈層面。
您有權利可以尋求意義。
您有權利可以珍惜回憶。
您有權利走過悲傷和邁向療癒。
參考資料
Stroebe, M., & Schut, H. (1999). 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coping with bereavement: rationale and description.Death Studies, 23(3), 197-224.https://doi.org/10.1080/074811899201046
Stroebe, M., Schut, H., & Stroebe, W. (2007). Health outcomes of bereavement.The Lancet, 370(9603), 1960-1973.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7)61816-9
Wolfelt, A. D. (2016, November 22).The mourner’s bill of rights. Centre for loss and life transition. www.centerforloss.com.
尋
求
協
助
若你發覺喪親所帶來的悲傷反應和影響隨時間越來越嚴重,令自己難以處理和應對,甚至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又或出現傷害自己的念頭,就必須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支援(社區支援)。
面對悲傷,你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