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回忆性散文教学新趋势
部编版教材:初中语文回忆性散文教学新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部编版教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针对回忆性散文的教学,通过设计学习任务群,能够有效整合教材资源、课程目标以及实际学情等要素,创建高效且综合性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核心素养。
回忆性散文的教学现状与挑战
在部编版教材中,回忆性散文占据重要地位。这类文体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情感表达,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然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师倾向于逐句讲解,过分关注字词句的分析,而忽视了散文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脉络。这种“肢解式”教学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文章的核心主旨,更无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其次,缺乏真实情境创设。回忆性散文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但传统教学中很少将这些要素融入课堂,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流于表面,无法产生共鸣。
再次,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多采用讲授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教学创新
面对上述挑战,学习任务群理念的引入为回忆性散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学习任务群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主题探究任务
以鲁迅的《朝花夕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鲁迅的童年记忆”这一主题探究任务。学生需要围绕这一主题,整合教材中的相关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等),并结合课外阅读资料,深入探讨鲁迅童年经历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这种跨文本、跨学科的整合学习,不仅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作品内涵,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创设真实情境,提升情感体验
回忆性散文往往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教师可以设计“亲情故事分享会”这一情境任务,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瞬间。这种情境创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促进了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培养。
读写结合,促进深度学习
学习任务群强调读写结合,通过写作任务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可以设计“给史铁生的一封信”这一写作任务。学生需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以书信形式表达对作者的感悟和思考。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不仅检验了学生的阅读效果,也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跨学科整合,拓宽学习视野
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不应局限于语文课堂,而应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与历史、美术等学科合作,设计“鲁迅的时代背景探究”“百草园的植物学考察”等跨学科任务。这种整合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未来教学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必将迎来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核心素养培养将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其次,评价方式将更加多元化。传统的考试评价将逐渐被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所取代。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评价工具,如学习档案袋、项目展示、同伴互评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再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将更加紧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创设真实情境、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新的可能。
最后,教师的专业发展将受到更多重视。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总之,部编版教材的推广和学习任务群理念的引入,为初中语文回忆性散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通过整合学习内容、创设真实情境、促进读写结合和跨学科整合,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在回忆性散文的学习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