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院士:睡个好觉,从规律作息到认知行为治疗
陆林院士:睡个好觉,从规律作息到认知行为治疗
“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来”,这句看似轻松的调侃,实则道出了许多人面临的睡眠困境。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面对这一日益严峻的健康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作为我国精神医学和睡眠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为我们带来了专业的睡眠健康指导。
睡眠质量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在近期举办的“规律睡眠,健康未来”直播活动中,陆林院士强调,良好的睡眠是身心健康的基础。然而,现代人面临着诸多睡眠困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斌教授发布的《2020年中国抑郁焦虑患者的失眠情况调查》显示,在全国56个精神卫生机构中,4842名抑郁焦虑患者中,高达84.7%的人存在失眠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失眠与焦虑抑郁之间存在恶性循环:失眠会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而焦虑抑郁的缓解也会改善睡眠质量。
医护人员:睡眠问题的高发群体
由于职业特殊性,我国医务人员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居高不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集阳教授指出,医护人员应遵循人类睡眠规律,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规律生物钟。同时,应合理规划时间安排,避免过度疲劳。潘教授建议,即使在忙碌的工作中,医护人员也应严格落实科学的助眠方式,如减少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调节睡眠环境光线,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等。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一线治疗方法
陆林院士指出,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法。CBT-I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研究显示,CBT-I不仅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还能预防痴呆的发生。对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CBT-I可以显著改善其睡眠状况和执行功能。
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陆林院士的研究团队发现,睡眠障碍会显著增加痴呆风险。一项全球临床数据显示,失眠障碍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率,而睡眠呼吸障碍则与所有类型痴呆、AD及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都相关。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水平升高,这些物质的积累是导致老年痴呆的重要因素。
陆林院士的睡眠建议
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持生物钟的稳定。
优化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约18-22℃),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
合理安排饮食:晚餐不宜过饱,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可以适量食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等,有助于调节睡眠。
适度运动:白天进行适度锻炼,但避免在睡前剧烈运动。
心理调适:通过深呼吸、冥想或瑜伽等方式减轻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专业帮助:如果失眠持续存在,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必要的诊断和治疗。
陆林院士提醒我们,睡眠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通过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降低慢性疾病风险,提升生活质量。让我们从今晚开始,为自己的健康投资一个好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