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熬夜心理压力大?专家教你应对妙招
青年熬夜心理压力大?专家教你应对妙招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熬夜已经成为年轻人的常态。《2024 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近半数人群零点后入睡,00后更是平均在凌晨十二点半才进入梦乡。这种熬夜现象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陈志林认为,年轻人熬夜其实是一种心理补偿行为。主要有三种补偿心理在作祟:
时间补偿:白天事务繁忙,夜晚的安静时光成了难得的"私人领地",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电影、读书或创作。
成就感补偿:白天未完成的任务,希望通过熬夜来完成,获得"今日事,今日毕"的满足感。
情感补偿:白天感到孤独或不被理解,夜晚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寻找情感共鸣。
此外,"峰终定律"也影响着人们的睡眠时间选择。这个概念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提出,指的是人们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高峰)与终(结束)时的体验。如果一天结束前没有获得良好的情绪,人们可能会推迟睡眠时间,试图通过各种活动进行补偿。
然而,长期熬夜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睡眠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情绪调节失常,更容易引发焦虑和抑郁。同时,还会使情绪不稳定,大脑神经递质失衡,让人变得易怒、烦躁,情绪波动大。在认知功能方面,睡眠对记忆巩固和整合至关重要,熬夜会干扰大脑对新信息的存储和提取,导致记忆力下降,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那么,如何应对熬夜带来的心理压力呢?专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运动:几乎所有形式的体力活动都能缓解压力。运动能促进内啡肽的生成,带来幸福感。可以从简单的散步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和酒精。
冥想:通过冥想来平息混乱的思绪,获得内心的平静。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甚至在等公交时也可以闭目养神。
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每晚需要7-9小时的睡眠。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一个安静、黑暗的睡眠环境。
建立睡前仪式:比如泡个热水澡、读会儿书或听些轻音乐,帮助身体进入休息模式。
限制晚间屏幕时间:睡前一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蓝光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干扰睡眠。
改变熬夜的习惯需要时间和耐心,但请记住,优质的睡眠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科学的方法和坚定的意志,逐步调整作息,拥抱健康、活力满满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