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纸钱古诗三首:烧罢纸钱灰未冷,纸钱那能得到黄泉
清明纸钱古诗三首:烧罢纸钱灰未冷,纸钱那能得到黄泉
清明时节,家家户户上坟扫墓,民间常会有买“蜡烛香草”的习俗。这个“香”,指的是线香,“草”则指的是纸钱或者纸做的冥衣器物。那么,清明烧纸钱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焚烧祭祀的起源
纸张的发明是在东汉之后,因为制作比丝绸更为便捷和方便,遂广为流传。因此,烧纸以及纸钱的习俗应该是在东汉和汉朝之后。
然而,这种焚烧以祭祀先祖神灵的风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对于火和火神的崇拜。人们相信火能通神,火一方面带给人们温暖,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灾难。被火焚烧后的物质,化作青烟,飘扬到高空,而高空正是各种神灵聚居的地方。山林雷电带来的野火,往往被认为是神灵发怒的象征,而用火燃烧有型的物质,送达天庭,是对祖先和神灵的致敬。
在殷商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在祭祀和墓葬层面,会发现大量埋葬祭品、焚烧祭物的痕迹。古人相信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维持着生活,因此有着“事死如生”的概念,按照生前的生活进行厚葬。在纸张发明之前,贵族中,帛和币是重要的随葬品。帛,就是丝绸布匹,币,就是钱币。在殷商时期,币是贝壳。对于神灵的祭祀,也会用上币和帛。商朝时期,重神灵之祭祀,往往祭祀中会燃烧牺牲以及相关物品,用于祭祀的帛,也在焚烧之列,另外还有助燃剂,美酒。
民间的祭祀往往复制传承贵族的礼仪,且又有因地制宜的变化。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演变
寒食节,原本就是上古时期敬畏火神而祭祀的节日。春季山林地区,雷电交加,容易形成山火。祭祀完山神和火神,必有一段时间的封禁。在山林地区的先民,往往此时只能吃一些冷食,度过这山火高发期。不过在先秦晋国,因为介子推不肯下山,而被晋王用火烧山,介子推死在大火当中,寒食节禁火的意义彰显,官方禁止明火,纪念爱国忠臣。这一阶段,山民则踏青,顺带给自己的先祖扫墓。那么在晋朝地区的寒食扫墓,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找到祖先的坟茔,以冷食祭祀。
而这和此时的气候也紧密相关,春风浩荡,山林秀美,遂踏青和祭祀合二为一,成为民俗。
那么寒食节期间是不能动火的,清明节之后,古代又有祈燃新火的习俗。寒食节和清明节相隔比较近,往往在寒食节不能扫墓的人,延迟到清明节左右,那么寒食节的扫墓,和清明节的举火又合并。清明节遂成了踏青扫墓的重要时段。而且清明节,是可以动火的。
纸钱的普及与演变
回到汉朝纸张的发明,以及纸张的普及。纸张在汉朝是有替代丝绸书写的重要功用,也代替了布匹的一部分功能。贵族祭祀用帛和币,那么普通人,纸张有代帛之美,当然此时是否用于焚烧,还没有明证。但是随葬墓地里,是有钱币的,这种钱币也和市面流通的有不同,是仿造钱币的样子,用各种材质做成的钱币,比如吐币,陶币,铁币。
那么在道教兴盛的年代,旌旗材质往往是丝绸布匹,但是纸张出现之后,会用纸张做成各种幡旗和悬挂物,在丧葬仪式上,在墓地,会有这种垂悬的纸幡旗,表示招魂或者送魂。当然这种幡旗的结果,就是燃烧。那么佛教中,也有焚烧纸做的器物,以施舍恶鬼灵魂的说法和做法。
实际上清明祭祖,在唐朝之前正规的国家祭祀典仪中,是没有的,但是在民间广泛流行,成为最著名的“野祭”,这个野祭,不仅仅是指在野外祭祀,而且还含着非正规祭祀的含义。
纸张广泛运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帛和币,简化成,做成钱币状的纸,以焚烧的方式致意祖先,在燃烧的过程中,和先祖对话。
到了唐朝,清明节祭祀合法化,作为扫墓的佳节,官方放假,强化了清明节的祭祀内涵。
古诗中的清明烧纸钱
“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中唐·王建《寒食行》
唐朝时期,很多地方民间流行寒食祭祖。有些地方是严格遵守寒食节禁火的规定的。那么纸钱就压在坟头,用石头或者碎土镇住。不过也有人迷信,纸钱必须得燃烧,才能到达灵魂的手上。这是每个人对于祭祀的理解和地方风俗的不一样。
王建在寒食节荒山扫墓时,看到,那些纸钱都放在坟墓上,冷冷清清。他的联想,也代表当时部分人的想法。寒食节只能给祖先送上纸钱,表达心意,但是没有燃烧的纸钱,灵魂是收不到的。不过,他也观察到了。这座坟头上,只压了纸钱,而没有新的培土,想必这是无家人的孤坟,没有人亲自专门祭祀,而这坟头的纸钱,是谁留下的呢?是左右扫墓的人,看到这里荒凉,心生同情。这也说明了中国人的共情能力和慈悲。给自己的祖先上坟,也不忘了安慰别人的寂寞。
“树阴云影暗空山,铭石虽存不忍看。
烧罢纸钱灰未冷,落花啼鴂雨声寒。”
——宋·林尚仁《吊友人墓》
清明节不单是给自己的祖先扫墓,更扩展到朋友。走很多山路,就是为了在你的坟前一祭,缅怀过去,不能忘怀。那山上是春阴欲雨的天气,树木阴沉,垂云暗淡,空山压抑。墓碑上的墓志铭,虽然在那里,我却不忍看。我在给你烧纸钱,纸钱烧了后,灰烬还没有冷却,却又开始下雨,满地落花,几声杜鹃,潇潇春雨,仿佛是你和我在这里重新相聚,有感而哭。这个感,真是百感。苦人生之短暂兮,故人之长眠。岁月之瞬逝兮,人心寥落。这雨中的烟火,是心中的愿望,花落雨下,沉落之中上升的愿望,愿望你在天有灵,与我同行。烧纸钱是一种寄托,一种动作,一种愿望。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高翥《清明日对酒》
实际上对于生死和祭祀风俗的思辨,陶渊明时代就有。这首宋朝的诗以冷峻的笔调写出人间生死和清明祭祀的感触。南北的山头,多的就是坟墓,每到清明时节,人们纷纷来祭祀扫墓。燃烧后的纸钱,化作了白灰,在风中飘舞,宛如白色的蝴蝶。而那些哭声,仿佛染红了满山的杜鹃。但是接下来就是翻转。扫墓的人走了,坟墓上只有落日和狐狸,而在坟头哭泣的儿女回到家后,依然享受生活,该吃吃,该笑笑,关你什么事呢?就算是世上有千杯美酒,都倾倒在坟墓上,你可曾或者你能够喝到一滴吗?因为你死了,生命烟消云散。为什么说非常冷峻呢,是因为,这是现实主义的思辨。扫墓和祭祀是活人的人生安慰和寄托。这世上没有灵魂,就算是有,生者和死者也不会有所沟通,有所感应。最大的幸福,就是人活着,爱惜人生。
现代社会的清明祭祀
那么现代社会,人们更重视生存质量。清明节大量燃烧的纸钱,容易污染环境,引发火灾。如何进行环保绿色的清明祭祀,在传承古仪和风俗的同时,摒弃糟粕,深化内涵,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善待老者,老有所养,改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厚养薄葬,环保殡葬,环保祭祀,重纪念和缅怀。香花致祭,电子祭祀,才是更文明更长久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