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阎书勤:义和团里的硬核英雄
大刀阎书勤:义和团里的硬核英雄
“我阎书勤一不响马,二不贼寇,为了玉皇臬把命丢。”这是义和团著名首领阎书勤在临刑前的慷慨悲歌。这位被称为“大刀阎书勤”的英雄,用生命诠释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时的不屈精神。
从轧棉花匠到义和团首领
阎书勤,1860年出生于河北省威县梨园屯村,以轧棉花为生。他自幼习武,尤其擅长刀术,因此得名“大刀阎书勤”。阎书勤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各地教会势力也趁机扩张,欺压百姓,引发了激烈的民教冲突。
1892年,阎书勤因反对教会霸占本村玉皇庙,与高元祥等十八人挺身而出,各执器械以武力护庙,被村民誉为“十八魁”。在与教会的斗争中,阎书勤认识到仅靠个人力量势单力薄,于是到距梨园屯八里之遥的直隶威县沙柳寨村请来梅花拳支援,并拜赵三多为师。赵三多深为阎书勤等人的举动所感动,慨然应允收阎书勤等“十八魁”为徒弟,并率梅花拳众投入梨园屯反教会的斗争激流。
战斗在直东两省的“巨患”
1899年5月17日,赵三多召集各路义和团首领在正定大佛寺召开秘密会议,阎书勤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决定联合各地秘密团体共同战斗。会后,阎书勤率领义和团一部沿运河南下攻打武城十二里庄教堂。十二里庄教堂是鲁西北教会势力中心,阎书勤在郝洛有、任寡妇的夏津义和拳和戴大木的武城义和拳的合力支持下,展开激烈战斗。虽然因教徒配有洋枪洋炮,又有寨墙护围,未能攻下,但义和拳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
阎书勤率部南下转移到直东交界的邱县常屯一带传贴聚众,攻打教堂。冠县知县程方德闻讯立即禀报东昌府,副将马金叙亦上禀山东巡抚。程方德派勇往常屯俏探动静,被阎书勤捉杀。1900年1月11日,阎书勤联系王玉振等首领带领拳民五百余人攻打梨园屯,阎书勤率领的义和团与山东神拳、大刀会遥相呼应,共同战斗,成为直东两省的“巨患”。
英勇就义,精神永存
1900年8月16日半夜,东昌府知府洪用舟亲率马步府勇,冠县知县程方德率勇队,副将方致祥带领前营队,千总闵文章带领先锋中路马队镇压阎书勤部。阎书勤带领拳民奋力抵抗,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阎书勤被叛徒李三出卖被捕。此次交战,共有二十八名拳民牺牲,九十七名拳民被捕。
1900年8月18日阎书勤等被捕拳民被解往临清。二十五至二十七日(19—21日),阎书勤和二十九名义和拳首领在临清老山头被杀害。临刑前,阎书勤大义凛然,威武不屈,慷慨悲歌:“我阎书勤一不响马,二不贼寇,为了玉皇臬把命丢。”充分表现了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年仅四十一岁。
阎书勤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时的不屈精神。他和无数义和团战士一样,虽然最终未能阻止帝国主义的侵略,但他们的英勇斗争,打破了列强直接瓜分中国的企图,迫使西方调整殖民策略。同时,也暴露了清廷的腐朽,加速了革命思潮的兴起,为辛亥革命铺垫了社会基础。
阎书勤的一生,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缩影。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