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检查:保障公共健康的权威指南
输血前检查:保障公共健康的权威指南
输血是现代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但输血前的检查是确保输血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环节。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车祸、地震等大出血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600万例,而有效的血液输注是挽救病人的前提,准确的输血前检测是输血治疗的关键。英国最新年度输血的严重危险(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SHOT)报告显示,约64.7%的输血医疗安全事故原因在于输血前检测环节。因此,规范和加强输血前检查,对于保障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确定ABO和Rh血型,避免溶血反应。血型鉴定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输血前的检测项目,几乎人人都知道只有血型相合的血液才能在治疗过程当中输入他人体内。事实上,自1900年ABO血型系统提出以来,这种对血液的分型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加上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患者血型的检测往往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只有一些特殊血型的患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检测。
交叉配血试验:检测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液是否相容,预防输血反应。在交叉配血实验的过程当中输血科人员需要将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清和红细胞分离并进行交叉结合,其中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的混合称为主侧,主侧发生凝集就代表患者的血清不适应血源的红细胞,输血过程中输入的血液越多就会导致越严重的反应,因此主侧发生凝集的情况下需要禁止输血;而由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的混合称为次侧,而主侧不凝集但次侧凝集的危害就相对而言要低很多,患者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以进行少量慢速的输血,只有主次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才可以进行大量的输血。
抗体筛查:查找不规则抗体,降低不良反应风险。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是血液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在输血前尽可能地发现患者体内不规则抗体,以减少输血反应和输血不成功的风险。具体步骤如下:1.采集血样。在输血前,医护人员会采集血液样本,检验患者是否存在不规则抗体。2.检验抗体。采集的血液样本会被送往检验室进行检验,检验人员会对样本中是否存在不规则抗体进行分析。3.试验室提供结果。检验完成后,检验人员会提供一个检验结果,告知医生检测结果和潜在的输血风险。若患者体内存在不规则抗体,医生会尽可能寻找与之匹配的输血血型,以减少输血反应和输血不成功的风险。如果患者体内的抗体与已知的抗体都没有匹配,医生就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总之,输血前的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它能够有效地减少输血反应以及输血不成功的风险,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接受输血治疗。
传染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防止疾病传播。输血前九项检查指的是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抗原、艾滋病毒抗体以及梅毒螺旋体感染等九项检查。通过九项检查的进行,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发现这些传染病的传染源,从而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当中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医护人员出现感染或交叉感染;另外,这九项检查还可以确定传染疾病是因为输血传染还是本身已经被感染后输血,进而在医疗事故鉴定的过程中成为有力的证据。因此,这九项检查在患者每次进入医院接受输血之前都必须要进行。
此外,还可能进行:
- 血常规检测:评估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状况。血常规是一种通过对人们血液中的成分进行分析,并以此确定人们是否发生了一些疾病的检测项目,而有患者需要输血的时候,血常规的检测也有着保护患者输血安全的重要作用。在血常规检查报告当中,输血患者需要关注的项目主要是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细胞比容这三项。其中,血红蛋白计数直接反映了患者的血液对氧气与养分的输运能力,同时还可以用于计算和判断红细胞的输注量;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患者血液在血管发生破损后的凝血能力,并且直接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来加强凝血;而血细胞比容则是反映患者血液当中血浆与血细胞之间的具体比例的,这个数值越低就说明患者血液的功能越差,越需要外来的血液当中的细胞补充血液。
- 凝血功能检查:确保患者凝血机制正常。凝血常规是一种判断人们的血液是否具备正常凝血功能的检查项目,这个项目的检测可以确定人们是否会在输血的过程当中出现血液难以凝固的情况。而在实际检查的过程当中,如果凝血酶原时间(PT)或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中的任意一项指标超出正常值的1.5倍,就需要考虑为患者注射新鲜冰冻血浆来避免患者的输血创面发生弥漫性渗血。另外,在人们完成输血之后需要再去做一次凝血常规检测,确定输入体内的血浆不会影响到人们本身的凝血功能之后才能离开医院。
- 肝肾功能评估:监测脏器状态,调整输血方案。
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输血前检查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非常严格,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以下是主要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 取血流程:
- 术前病区护士提前抽取交叉配血且医生完成输血申请单备血工作。
- 术中麻醉医生电话通知输血科告知输血需求。
- 输血科配血完成电话通知手术室。
- 手术室护士凭取血单,携带取血专用箱到输血科取血。
-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门急诊/科室、床号、血型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形态是否正常)等,核对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 输血流程:
- 取回的血液制剂应由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核对,首先,双方确认取回的血液制剂是否为此手术间患者的血液制剂,然后,参照取血流程1.5核对相关信息。
- 输血前再次由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共同核对(核对内容参照取血流程1.5),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 输血时应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 术中输血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但同时根据病情和年龄遵医嘱调节输血速度。婴幼儿患者输血宜采用注射泵输注。
- 静脉通道观察:保持血液输注通畅,防止输血管道扭曲、受压;当出现针头脱落、移位或阻塞时应及时处理。
- 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 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应对血液输注进行记录和签字,并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放在病历中。将空血袋低温保存24小时。
- 注意事项:
- 严禁一名医护人员同时为两名患者取血。输血时必须实施两人核查流程。
- 血液制品不应加热,不应随意加入其他药物。血小板输注前应保持震荡,取出即用。
- 血制品应从输血科取出后30分钟内输注,4小时内输完。用于输注血制品的输血器宜4h更换一次。手术中输入不同组交叉配血的血制品,应更换输血器。
- 术中大量输血时,建议使用输血输液加温仪,确保输血安全。
- 术中加压输血时,要确保输血通道的通畅,避免压力过大破坏血液的有形成分。
- 使用输血加温仪或加压仪器时,遵照使用仪器设备使用说明。
新型检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输血前检测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电化学传感技术、微流控分析技术、光谱识别技术等新型检测技术正在研发和应用中。这些技术有望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满足快速、便携式检测需求。
电化学传感技术:电化学传感由于其简单、可靠和成本效益,在临床诊断中重要分析物的定量检测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电化学传感技术结合纳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纸基等逐渐应用到输血前检测中。
微流控分析技术:微流控技术具有样品用量少、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微流控芯片可以集成多种检测功能,实现血液样本的快速分析。
光谱识别技术:光谱识别技术通过分析物质的光谱特征,实现对血液样本中特定物质的检测。该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适用于快速筛查。
这些新型检测技术的发展,为输血前检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望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效率。
未来展望
输血前检查是保障输血安全的关键环节,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未来,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输血前检查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订标准操作程序、培训医护人员、定期检查设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推广新型检测技术:加快新型输血前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满足快速、便携式检测需求。
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输血前检查信息的电子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公众教育:普及输血安全知识,提高公众对输血前检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意识。
输血前检查是保障输血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严格的检查和检测,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存在风险的血液,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输血前检查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输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