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看教学反思:让每个学生都“学会”
从心理学视角看教学反思:让每个学生都“学会”
“所有的教学形式都有相似的内部结构,即‘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这四个基本元素是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这是《有效教学》一书中对教学反思的精辟总结。作为教师,如何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做好教学反思?让我们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探讨这一话题。
激发学习动机:让每个学生都“想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某些心理主题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比如在“学会学习”这一板块,尽管学生理性上认为学习方法很重要,但在实际心理课上,部分学生仍然表现出抵触情绪,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低。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教学》指出,教学的起点应该定位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众多的学习形式、教学活动才能产生效果。
具体怎么做?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比如在开学第一节心理课上,可以设置一个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心理课的环节。让学生们标注修改意见或增删建议,甚至列出他们最期待的心理课内容。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避免“老师觉得有必要,但学生不觉得有必要”的尴尬局面。
课堂管理:让每个学生都“会学”
与传统学科不同,心理课更注重学生的体验、生成和互动。但这也带来了一个挑战:学生在心理课上的总体兴奋度较高,容易忽视对自身行为规范的约束。比如,有的学生会在课堂上发表恶意评论,甚至公开喊同学的绰号,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同学的感情,也扰乱了课堂秩序。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清晰的课堂规则。具体方法包括:
直接呈现心理课公约:在课程开始时,将“积极参与”、“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等规则放在幻灯片首页,并提醒学生遵守。
学生参与制定公约:通过看图说话等方式,让学生评选出有利于自身成长的行为,或列出应避免的不良行为。
及时调整不良行为:当学生出现不当行为时,及时引导他们体会这些行为对他人情感的伤害,借助同伴力量进行感化。
巩固学习成果:让每个学生都“学会”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心理课后缺少必要的练习和反馈,导致课堂上的学习成果难以得到巩固。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关注教学结果。具体措施包括:
设置课后延申作业:每周心理课后,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如运用所学沟通技巧改编日常对话,或写写上课感悟。
建立奖励机制:通过印章制度等方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例如,优秀作业可以获得印章,期末印章数排名靠前的学生可获得奖状和奖品。
持续跟踪反馈: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学习成果得到巩固。
反思与提升:让每个教师都“善教”
教学反思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反思:
反思一堂课:关注教学预设是否科学合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反思教学经历: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是否科学,是否存在偏差。
反思课改新理念:关注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提高审辩性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才能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自我批评,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所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平庸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后继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持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