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杠精的诞生》揭秘:社交媒体如何助长网络杠精现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杠精的诞生》揭秘:社交媒体如何助长网络杠精现象?

引用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2
来源
1.
https://www.woshipm.com/pd/4244961.html
2.
https://www.woshipm.com/it/4066227.html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707133
4.
http://www.zggbdsxk.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05&id=4527
5.
http://www.news.cn/tech/20241129/50b6f13ac4ed4c2cb6ad9bb836a729c4/c.html
6.
https://www.xiaoyizhiqu.com/xyzq_news/article/6699bf2a4ddd79f11a0152b2
7.
https://www.forwardpathway.com/40626
8.
https://kawo.com/cn/%E5%8D%9A%E5%AE%A2/%E5%86%85%E5%AE%B9%E8%90%A5%E9%94%80%EF%BC%8C%E4%BB%8E%E6%87%82%E7%AE%97%E6%B3%95%E5%BC%80%E5%A7%8B
9.
https://www.getlingxi.com/blog/logic/landpedia/%E9%80%8F%E6%9E%90%E5%85%A8%E7%90%83%E4%BA%94%E5%A4%A7%E7%A4%BE%E4%BA%A4%E5%AA%92%E4%BD%93%E6%9C%80%E6%96%B0%E7%AE%97%E6%B3%95%E8%A7%84%E5%88%99%EF%BC%88%E9%99%84%E8%B5%A04%E6%9D%A1%E5%BA%94%E5%AF%B9.html
10.
https://hr.edu.cn/xueshu/202311/t20231127_2535108.shtml
11.
https://www.jia-ai.com/info/3ejx7JLk.html
12.
https://www.oror.vip/?p=304206

“杠精”一词在2018年被《咬文嚼字》公布为年度十大流行语,这个由网络诞生的词汇,折射出社交媒体时代一个令人头疼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网络上抬杠、唱反调,甚至发展成一种“职业病”。为什么网络上会出现这么多“杠精”?社交媒体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01

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据统计,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已超过40亿,占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都拥有数以亿计的活跃用户。

这些平台之所以能够吸引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先进的算法推荐系统。以Facebook为例,其算法以前被称为EdgeRank,主要基于以下因素进行内容推荐:

  • 用户的互动历史
  • 内容的质量标准
  • 用户的社交关系
  • 内容的时效性

这种算法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高用户粘性和平台的商业价值。然而,这种个性化推荐机制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信息茧房效应。

02

信息茧房:社交媒体的隐形牢笼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指的是人们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不同的声音,最终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信息的“茧房”中。

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加剧了这一现象。当一个用户经常浏览某类内容时,算法会认为这是用户的兴趣所在,于是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久而久之,用户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单一,形成了一个信息的“回音室”。在这个“回音室”里,用户只会听到自己想听的声音,看不到不同的观点。

这种现象在政治领域尤为明显。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上的政治讨论往往呈现出极化的趋势。用户倾向于关注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政治账号,加入与自己立场相同的群组,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既有认知。当遇到不同意见时,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成为“杠精”。

03

社交媒体如何助长杠精现象

社交媒体不仅通过算法推荐制造信息茧房,还通过其独特的社交属性,为杠精现象提供了温床。

  1. 匿名性与距离感:社交媒体的虚拟性让用户可以隐藏在屏幕背后,降低了面对面交流时的社交压力。这种匿名性和距离感让一些人更容易发表攻击性言论,而不必承担现实中的后果。

  2. 即时反馈机制: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很强,用户可以随时发表评论,得到即时反馈。这种即时的互动容易激发情绪化的反应,使讨论容易偏离理性轨道。

  3. 群体极化效应: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往往会加入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群体。这种群体归属感会强化个人的立场,使他们更倾向于反对不同意见,从而产生杠精行为。

  4. 算法的“投其所好”:社交媒体算法倾向于推送能引发用户情绪反应的内容,因为这类内容更容易获得点赞、评论和转发。这种机制无形中鼓励了争议性内容的传播,为杠精提供了舞台。

04

杠精现象的危害

杠精现象的泛滥,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 影响心理健康:长期面对网络上的负面言论和无端攻击,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

  • 阻碍有效沟通:杠精行为破坏了正常的交流秩序,使理性对话变得困难。

  • 加剧社会分裂:在公共议题讨论中,杠精行为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不利于社会和谐。

  • 影响决策质量:在重要议题的讨论中,杠精行为可能干扰公众判断,影响政策制定。

05

如何应对杠精现象

面对社交媒体上的杠精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1. 提升媒体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不轻易被情绪化的言论所影响。

  2. 主动突破信息茧房:有意识地关注不同观点的账号,阅读不同领域的文章,拓宽自己的视野。

  3. 建立健康的社交环境:社交媒体平台应优化算法,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同时加强对恶意言论的监管。

  4. 培养理性对话的习惯:在讨论中保持开放心态,尊重不同意见,避免陷入无谓的争论。

  5. 加强数字时代的公民教育:学校和社区应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培养公民的网络素养和公共讨论能力。

社交媒体的出现本应让世界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但信息茧房和杠精现象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一个更加分裂和对立的网络世界。要打破这种困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在数字时代,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与不同观点共处,如何在保持自我立场的同时,倾听和理解他人。”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