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万,大陆打工人在香港如何融入?
月薪3万,大陆打工人在香港如何融入?
最近,大陆打工人赴港务工成为热门话题。面对月薪3万的诱人机会,他们不仅要跨越地理与文化的界限,还要应对社会融合的种种挑战。这不仅是收入的提升,更是一种生活品质的跃迁。然而,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香港,他们作为外来者,如何适应新环境并找到归属感?让我们一起探讨他们的故事以及背后的社会融合难题。
香港的“人才红利”:机遇与挑战并存
香港特区政府为缓解各行业人手短缺的困境,自2023年9月4日起正式推出了“补充劳工优化计划”。该计划为期两年,解禁了包括售货员、收银员、侍应生、发型师等在内的26个低技术或非技术行业工种,并规定这些外劳的工资不得低于香港工资中位数。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在立法会会议上透露,该优化计划实施一年来,已批出近2.9万个输入劳工配额,其中侍应生岗位最为紧缺,获批人数超过5000人,初级厨师和售货员也分别有2867人和2294人获批。
然而,随着大量内地劳工涌入香港,一系列关于外劳权益保障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港媒记者经过深入调查,揭露了其中的乱象内幕:许多外劳在来港前不仅要支付巨额的中介费,而且在正式上班后还要面临工资被大幅克扣的情况。
根据特区政府的规定,外劳必须通过内地14间持牌劳务公司申请相关劳工计划。然而,由于劳务公司的工人网络有限,坊间衍生出了大量中介,他们负责招揽工人再介绍给劳务公司。尽管国家商务部已禁止中介介入外劳输港流程,但中介仍然私下操作,且两地缺乏专门的法例监管,导致中介收费无谱,外劳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鸿沟
居住在香港的内地居民逾37万人,占香港人口总数的5%。但是根据观察,说自己完全融入本地人圈子的,并不多。
语言差异是首要问题。早年来香港的大多是广东人,并没有太多冲击这里的粤语土壤,而这些年“粤语区”以外赴港群体不断增多,不可能指望所有人都能迅速掌握一门“外语”(北方朋友应该有体会粤语多难学)。香港本土的“粤语保护主义“其实相当严重,没办法按照内地推广普通话的方法改变市民的语言使用习惯,粤语很大程度上是这座城市文化内核的载体。
社交平台的使用习惯也不同。内地人即使去了香港,大多数仍旧会继续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不为别的,以前的社交关系不能说断就断啊。但是Local习惯使用的都是Facebook、IG和WhatsApp。这就有个问题,当你在线下交到了某个香港朋友之后,由于你们社交媒体使用习惯不同,各自与人交流、分享生活的渠道也不同,大家都隔离在对方的社交媒体圈层之外,一旦你们因毕业、换工作等等原因没办法在线下有一个固定联系,那对方也只不过是一个躺在你好友名单里很难想起的“熟人”罢了。
文化、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由此演变出的不同政治观点,都是阻碍因素。在香港生活十几年,头几年也非常努力的想要融入进本地人圈子,让人看不出是一个“内地人”,但始终有个问题在困扰着——只是换座城市生活,为什么香港的融入成本比北上广深高这么多?
融入香港:从改变心态开始
其实深究“香港人“这个概念你就会发现,哪有那么多“香港人”、“内地人”很多人往上追溯两代其实会发现自己也是移民。早年的香港是“令人感动”的,人们崇尚“狮子山精神”,且不会歧视“谭仔姐姐”的乡音,而会称颂他们的勤劳拼搏,没人会以口音“不纯正”、出生地“不纯正”做为判断是否是香港人的依据。
香港是一个很有包容性的地方, 香港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在香港非华裔人口中,东南亚和南亚人占有很大比重。在大街上,总能见到东南亚人、欧洲人和各国混血儿的身影,听到混杂着粤语的英语和其他语言。在这里,佛诞节和圣诞节同样都是法定节假日,香港体育馆里一众佛教徒在参加一年一度的浴佛大典时,另一边的港岛跑马地印度教寺庙里,印度教徒们也在举行聚会。
“包容性”一词说来宽泛,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所有人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就是这座城市包容性的体现。如果以为通过模仿学习“怎么像一个香港人”才能融入这座城市,那我认为其实辜负了香港最宝贵的品质——兼容并包。
实用建议:如何更好地融入香港社会
学习粤语:这是融入香港社会的重要一步。可以通过观看TVB节目、参加语言课程或使用语言学习应用来提高粤语水平。
尊重文化差异:理解并接受两地文化的差异,不要试图改变对方,而是寻找共同点。
建立社交网络:通过工作和兴趣爱好结识新朋友,加入社区活动或兴趣小组,扩大社交圈。
保持开放心态: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文化,不要轻易下结论或产生偏见。
了解当地法律:熟悉香港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合理规划财务:香港生活成本较高,需要做好预算管理,合理安排生活开支。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香港工作节奏快,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保持身心健康。
利用公共资源:香港有很多免费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丰富业余生活。
关注时事新闻:了解香港的最新动态,有助于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向相关机构寻求帮助,如香港的内地人互助组织等。
香港的引才成效有目共睹。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已吸引约16万宗申请,其中超过10万宗获批,约6万人已抵港。“这些数字令人鼓舞,足见香港对各地人才仍有相当的吸引力。”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接受采访时说道。
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香港是不可或缺的链接窗口。以长期从事国际化人才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例,伯乐慧智人才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每年为企业招聘约600-800名高端候选人,主要职位是跨多个行业的高级管理职位以及高端技术专家,成功候选人都在美国、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接受过国际培训。
“香港可以发挥作为大湾区人才基地的作用,担当输入人才窗口的角色,通过引进外地人才来丰富大湾区内的人才库。”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中国及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联席主席黄家杰认为。
在全球招才引智方面,香港国际化优势日益凸显。“香港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让国际人才可以轻松进出香港,并与内地保持紧密的联系。”万宝盛华大中华有限公司大中华地区高级副总裁徐玉珊也深有同感,“香港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在全球享有盛名,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和学者,他们可以成为香港和内地企业的潜在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引进高素质的国际人才提供便利。”
结语:在融合中寻找机遇
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其人才政策和就业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内地人才。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香港的包容性和发展机遇也为内地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如一位在港工作的内地人所说:“家乡养育了我,香港改变了我。我曾经以为我会在家乡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度过一生,但来到香港后,我忽然觉得,我还可以努力,再努力一点,我或许还可以收获更多。”
对于有意赴港发展的内地人来说,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并理解香港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香港这座城市一样,在融合中寻找平衡,在差异中创造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城市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