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颠覆传统认知:β受体阻滞剂对部分心梗患者效果有限
最新研究颠覆传统认知:β受体阻滞剂对部分心梗患者效果有限
在心脏病治疗领域,一项最新研究正在挑战长期以来的临床实践。2024年4月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来自瑞典、爱沙尼亚和新西兰45个中心的REDUCE-AMI研究结果,该研究对β受体阻滞剂在特定心肌梗死患者群体中的长期疗效提出了质疑。
研究发现:β受体阻滞剂效果不如预期
这项研究共纳入50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接受早期冠脉造影且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研究团队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长期治疗,另一组则不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或新发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
研究结果显示,在中位3.5年的随访期间,β受体阻滞剂组和对照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9%和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6,P=0.64)。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组在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新发心肌梗死、房颤住院和心衰住院等次要终点方面也无显著差异。
临床启示:治疗策略或需调整
这一发现对当前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启示。目前,各大指南均推荐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应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以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心肌缺血复发和恶性心律失常。然而,REDUCE-AMI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梗患者中,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并不能带来预期的临床获益。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血管内科张萍教授指出,这一发现并不意味着β受体阻滞剂完全无效,而是提示在现代治疗背景下,其作用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她强调,考虑到研究的局限性,将β受体阻滞剂从心血管病二级预防方案中完全剔除可能为时过早。
未来方向:更多研究正在进行
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发现将推动更多相关研究的开展。目前,多个研究团队正在计划或已经启动了旨在重新评估β受体阻滞剂在现代治疗中作用的研究项目。这些研究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证据,帮助他们为患者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这一研究结果的发布,无疑将引发心血管病学界的广泛讨论。它不仅挑战了现有的临床指南,更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这一发现提醒他们在面对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梗患者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