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治疗新进展:从硝酸类药物到创新疗法
心血管疾病治疗新进展:从硝酸类药物到创新疗法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其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硝酸类药物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线用药,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心脏负荷的作用,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硝酸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硝酸类药物主要包括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是治疗心血管疾病最古老且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增加平滑肌细胞内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
硝酸甘油是硝酸类药物的典型代表,最早于1879年由英国医生威廉·默雷尔用于治疗心绞痛。硝酸甘油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和缺氧状态,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目前,硝酸甘油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急救药物。
耐药性问题及其应对方法
尽管硝酸类药物疗效确切,但长期连续使用会导致耐药性,这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表明,持续静脉给予硝酸酯类药物48-72小时后,其抗心肌缺血和扩血管效应会降低甚至消失。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可能与巯基耗竭、神经体液调节、超氧阴离子增加、乙醛脱氢酶2活性抑制等因素有关。
为预防耐药性的发生,临床医生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 间歇给药:每天设定8-12小时的无药期,避免持续用药。
- 联合用药:与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联合使用,增强疗效并降低依赖风险。
- 逐渐减量:停药时逐步减少剂量,防止症状反弹。
最新研究进展和替代疗法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团队研发的瓣膜介入手术机器人,已成功完成5例机器人辅助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手术,技术成功率和器械成功率均达100%。
可降解封堵器: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专家王云兵教授团队联合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研制出全球首款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已在230例患者中完成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安全性良好,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传统金属封堵器。
新型降压药物:Zilebesiran是一种RNA干扰剂,通过靶向肝脏合成的血管紧张素原,实现持久降压。KARDIA-2研究显示,患者每年仅需注射两次,即可维持血压持续降低。
冠状窦植入物:ORBITA-COSMIC研究发现,冠脉窦缩小器(CSR)能显著减少慢性胸痛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且安全性良好。
在替代疗法方面,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是常用的替代选择。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则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这两种药物均可与硝酸酯类联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
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和希望。然而,硝酸类药物作为经典用药,其重要地位仍不可替代。未来,通过优化用药方案和开发新型药物,有望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