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海蒂》:心理学视角下的成长教育经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海蒂》:心理学视角下的成长教育经典

引用
百度
15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B7%E8%92%82/2909062
2.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4458872/
3.
http://paper.people.com.cn/zgcsb/pc/content/202411/18/content_30030951.html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B7%E8%92%82/2178
5.
https://www.sohu.com/a/670171418_100066021
6.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483760/
7.
https://www.sohu.com/a/673900931_121106869
8.
https://www.sohu.com/a/351258615_275005
9.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77299
10.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57609
1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8%92%82%E5%92%8C%E7%88%BA%E7%88%BA
12.
http://m.zhishishu.top/Article/index/1e5b5586-d2db-42c2-9e11-9929845f9836
13.
http://rdbk1.ynlib.cn:6251/Qk/Paper/173282
14.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17/21/77592311_1120688817.shtml
1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cta?paperID=57609

《海蒂》是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经典之作,以风景如画的阿尔姆山为背景,描写了海蒂童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在斯比丽笔下,海蒂是一个孤儿,五岁时被姨妈交给爷爷抚养。海蒂和爷爷住在高山牧场上的一间小木屋里,过着与世隔绝、恬静自然的生活。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海蒂在牧场的日子过得十分开心。两年后,姨妈迪特突然到访,为了金钱将海蒂送到法兰克福一家大户人家去当伴读。法兰克福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海蒂在这里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可她却感觉不到快乐,甚至患上了严重的思乡病和梦游症。直到重返爷爷家后,海蒂才恢复了健康和快乐。在一波三折的故事中,海蒂体验了在小山村和大城市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随着场景和人物的交织切换,她经历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成长阶段,因此文本材料适宜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01

自然环境中的成长

在爷爷的阿尔姆山上,海蒂展现出了儿童最纯真的天性。她整日与小羊倌彼得一起去牧场放羊,在海蒂眼中群山、太阳、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的,她这种赋予自然客体以生命或心理属性的表现又被称为“泛灵论”,而这些想法不是根据物质世界的自身规律,而是出于自己的想法与愿望。在牧场上,海蒂初次发现老鹰的时候兴奋不已,一连向彼得问道“它去哪啦?它住在那么高的地方吗?它为什么发出那样的叫声呢?”,并提议“咱们爬上去,到老鹰住的地方看看吧”。海蒂的这些行为体现了学前幼儿群体的好奇心和缺乏判断的特点,好奇心能帮助他们更快地认识世界,但也容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此时,“她的行为和想法不是由理性所决定,而是受天性” [3]。

初到牧场,海蒂不过5岁左右,属于学前期阶段,抑或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前运算思维阶段,一个兼具稳定和剧变的时期 [4]。海蒂未曾接受过学校教育,虽然海蒂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彼得和老牧师轮番传话让海蒂去上学,但是爷爷依旧拒绝将海蒂送去学校,在他的认知里,众人是刻薄无情的,一直将海蒂留在身边,就能“让她和山羊、小鸟一起快快乐乐地长大。跟它们在一起,孩子不会受到伤害,也不会学坏”。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成长,爷爷的教育观念与卢梭在《爱弥儿》中所主张的自然教育相契合:让儿童做“大自然的学生”,而不是成为“在奴隶状态中生存的文明人” [5]。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爷爷属于放任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很少,几乎没有控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海蒂,八岁仍然完全不识字,也不懂得社交时需要遵守的礼节,随后在法兰克福便闹了不少笑话。归根结底,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单纯顺应孩子的天性,忽视对孩子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将不利于孩子融入社会。

02

文明教养的挑战

当海蒂被带到克拉拉的家后,她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阶段的海蒂展现了明显的心理变化:

  1. 从自由到压抑:海蒂开始怀念故乡,变得沉默寡言。这反映了儿童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困难,特别是从自由到约束的转变。

  2. 规则与天性的冲突:在克拉拉家,海蒂经常因为不熟悉规矩而出错。这体现了儿童天性与文明教养之间的冲突,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需要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构建认知。

  3. 情感压抑:海蒂没有倾诉对象,只能通过梦游来释放压力。这表明儿童在面对压力时,如果没有适当的疏导渠道,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克拉拉家的环境对海蒂的影响,可以从家庭系统理论中得到解释。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家庭环境的稳定性有利于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个个体情绪不稳定将会对整个家庭造成恶劣影响,甚至会让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家庭各成员之间不但要维持好与儿童之间的良好关系,还应该应维持家庭系统的和谐健康,发挥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积极作用,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家庭环境非常影响儿童的心理和社会发展 [6] ,儿童发展的过程就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且家庭环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因素,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动态因素 [7] 。

03

天性与教养的张力

海蒂的故事揭示了自然天性和文明教养之间的张力:

  1. 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海蒂在自然环境中的快乐与城市生活中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说明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2. 教育的平衡:爷爷的放任教育让海蒂保持了纯真,但也缺乏必要的社会技能。而城市生活则过于强调规矩,忽视了儿童的天性。

  3. 成长的必然:海蒂最终重返阿尔姆山后,虽然恢复了快乐,但也变得更加懂事和富有同情心。这表明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和平衡的过程。

《海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 尊重儿童天性: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而不是一味强调规矩和知识灌输。

  2. 环境的重要性: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对儿童心理发展有深远影响。

  3. 平衡教育方式:理想的教育应该在自然天性和文明教养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保护儿童的纯真,又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

  4. 关注心理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海蒂》不仅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经典之作。它通过海蒂的成长经历,揭示了自然环境与文明教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