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呼吁:消除精神疾病污名化,我们该怎么做?
《柳叶刀》呼吁:消除精神疾病污名化,我们该怎么做?
《柳叶刀》最新报告显示,全球近10亿人口存在精神健康问题,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人。更令人担忧的是,与精神健康问题相关的污名化和歧视现象仍普遍存在,甚至导致患病个体被社会排斥,个人基本权利被剥夺。这份由5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报告指出,污名化和歧视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必须采取积极行动来消除这种现象。
污名化:比疾病更可怕的隐形杀手
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不仅仅是疾病的困扰,更可怕的是来自社会的污名化和歧视。这种污名化可能导致以下严重后果:
基本权利被剥夺:患者可能在教育和工作环境中遭受歧视,导致就业机会和收入减少。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可能被剥夺选举、结婚或继承财产的权利。
医疗资源匮乏:精神健康领域的医疗投入严重不足,平均只占卫生总支出的2%。与大多数躯体疾病不同,精神健康问题经常被完全排除在健康保险计划之外。
预期寿命缩短: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个体的预期寿命通常比普通人群短10-20年。这主要是由于可预防的身体疾病所致,但卫生工作人员往往缺乏相关专业经验。
社会孤立:患者可能被学校、体育活动和社会排斥,导致他们不愿寻求帮助。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污名化可能对他们的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打破隔阂:社会接触是最有效的干预方式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该如何打破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呢?《柳叶刀》报告指出,在存在和不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经历的群体之间,进行面对面或远程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接触是减少污名化和歧视最有效的循证方式。
具体来说,以下措施已被证明是有效的:
组织对话和交流:通过面对面讨论、视频通话等方式,让普通人与精神疾病患者直接接触,增进理解。
利用艺术形式: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可以生动展现患者的真实生活,帮助公众打破刻板印象。
患者参与反污名化运动:具有精神健康问题经历的个体本身就是专家,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应对方法对反污名化运动至关重要。
中国实践:从政策到行动的探索
近年来,中国在精神卫生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行动:
“686项目”:自2004年启动,将精神卫生服务从精神病专科医院转向社区治疗中心,推动了精神卫生服务的普及。
首部《精神卫生法》:2012年通过,其中明确规定不能违背患者意愿进行强制约束,保护了患者权益。
多部门管理:2016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文件,专门将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常见精神疾患纳入考虑范围,倡导多部门协同管理。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
- 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短缺:2014年,中国每10万人口仅有1.7名精神科医生,远低于俄罗斯和美国的11名和12名。
-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偏远地区患者获得治疗的机会有限。
- “污名化”观念根深蒂固:需要长期的公众教育和宣传来改变。
共同行动:为每个人创造包容的社会环境
消除精神疾病污名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校、雇主、卫生服务提供者、民间社会和媒体都应承担起责任。
政策层面:实施特定政策,去自杀犯罪化,减少与自杀相关的污名化。
教育层面:在学校课程中加入精神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对精神健康问题的认识。
职场层面:雇主应提供充分的教育机会、工作参与和重返工作岗位计划。
媒体层面:系统删除污名化内容,积极促进精神健康,为减少污名化贡献力量。
卫生系统:为所有卫生服务和社会照护工作人员提供强制性培训课程,由患者联合授课。
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所说:“精神卫生与公共卫生、人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改变精神卫生方面的政策和做法可以为世界各地的个人、社区和国家带来真正的实质性利益。”
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为精神疾病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理解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为了他们,更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因为良好的精神健康是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