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肠癌筛查十年:创新技术助力早期诊断率提升至45.5%
嘉定区肠癌筛查十年:创新技术助力早期诊断率提升至45.5%
嘉定区肠癌筛查项目:十年坚守,创新突破
自2013年起,上海市嘉定区正式启动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至今已逾十年。这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项目,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筛查模式,提高大肠癌的早期发现率和治疗率。据统计,项目累计筛查31.6万人次,筛查阳性率为22.06%,阳性居民共完成2.8万次肠镜检查,肠镜检查率为41.18%。
科学筛查模式:精准识别高危人群
嘉定区大肠癌筛查项目采用科学、系统的筛查模式,融合了危险度评估和粪便隐血试验等筛查方法。具体流程如下:
初筛阶段:采用“1次危险度评估和2次大便隐血试验”的模式,任意一次结果为阳性即视为初筛阳性。
进一步检查:对初筛阳性者建议进行肠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这种筛查模式操作简便,居民接受度高,为后续的精准筛查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项目还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体检和门诊筛查服务等制度,确保初筛结果的及时传达。
创新技术应用:提升筛查精准性
2023年,嘉定区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下,对传统初筛阳性对象新增大肠癌筛查粪便DNA甲基化检测项目。这一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初筛服务的精准性,为高危人群的识别和筛查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粪便DNA甲基化检测具有以下优势:
无创便捷:仅需采集少量粪便样本,无需繁琐的肠道准备和饮食限制。
早期预警:对早期肠癌和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居家自测:可自行完成检测,保护隐私,一周内即可通过手机查询报告。
显著成效:早期诊断率大幅提升
得益于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的实施,嘉定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显著提升。根据上海市的监测数据显示,大肠癌的早期比例从实施筛查前的12.0%提高到了45.5%,这一比例是筛查前本市平均水平的3.5倍。同时,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从57%提高到了85%。
未来展望:持续优化筛查服务
面对未来,嘉定区大肠癌筛查项目将继续围绕三个要点,进一步完善筛查服务:
将大肠癌筛查服务深度融入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形成常态化的筛查机制。
提升医防融合程度,发挥医联体协同作用,提高肠镜检查依从性。
积极探索研发筛查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初筛服务的精准性与效率。
嘉定区大肠癌筛查项目的成功经验,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健康保障,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癌症筛查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模式优化,该项目将继续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