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新发现:月球背面竟有28亿年火山活动!
嫦娥六号新发现:月球背面竟有28亿年火山活动!
2024年6月,嫦娥六号成功从月球背面带回1935.3克月壤样品,这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获取实物样本。科学家通过对这些珍贵样品的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事实:月球背面在28亿年前仍存在火山活动。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月球演化史上的重要空白,也为人类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月球背面的“时间胶囊”
嫦娥六号的着陆点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直径约2500公里,深度约13公里,可追溯到约43亿年前。这个盆地保存了月球形成初期的信息,被誉为“月球上的时间胶囊”。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样品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含有玄武岩岩屑,这是一种由月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上升喷发至月表形成的岩石。通过同位素定年技术,科学家们精确测定了这些岩屑的年龄,发现它们形成于28亿年前。
破解月球演化之谜
这一发现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此前,科学家通过阿波罗任务等了解到,月球正面最古老的月海火山活动可以追溯至40亿年前。而嫦娥五号带回的样品则证明,月球正面在20亿年前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嫦娥六号的发现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历史,填补了月球演化史上的重要空白。
更令人兴奋的是,研究还发现了一颗形成于43亿年前的玄武岩岩屑,这是迄今为止在返回样品中发现的最古老玄武岩样品。这表明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至少持续了14亿年,从43亿年前一直延续到28亿年前。
月球二分性的新线索
月球具有显著的“二分性”特征,其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月球正面分布着大量月海玄武岩,而背面则较少。这一差异的形成机制一直是月球科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嫦娥六号的发现为破解这一谜题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显示,月球背面火山活动的持续时间和规模可能受到月壳厚度和月幔源区物质组成的影响。月球背面较厚的月壳抑制了岩浆的喷发,而月幔中克里普物质(富含钾、稀土和磷等元素)的分布也影响了火山活动的规模和分布。
探索宇宙起源的新视角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其演化历史与地球密切相关。嫦娥六号的发现不仅深化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也为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月球磁场的演化是揭示月球内部结构和热历史的关键。近期,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分析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了反弹,这为研究月球内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嫦娥六号的成功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全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通过国际合作和持续的科学探索,人类将更深入地理解月球的奥秘,为未来的深空探测和太空资源利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