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家庭如何构建有效社会支持网络?
特困家庭如何构建有效社会支持网络?
特困家庭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如何通过多方联动和社会工作服务站的支持,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永商镇社会工作服务站通过入户探访发现特困户王某一家面临房屋修缮、医疗需求及经济困难等问题。社工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链接村委会、民政局、慈善组织等资源,帮助案主筹集资金修缮房屋、治疗疾病并改善生活条件。同时,鼓励案主一家走出家门,增强社区支持网络,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案例展示了特困家庭如何借助社会力量摆脱困境,实现自我增能。
为什么需要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关系之中,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其基本假设包括:
- 人类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合作,并且依赖他人从而获得协助;
- 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事件发生;
- 人们在遭遇一些事件时,需要自身资源以及外部资源的支持;
- 当人们遭遇事件处于压力之下时,社会支持网络能缓解负面的压力;
-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
- 社会中的困难群体需要强化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社会支持功能。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分为两类:
- 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政府、慈善组织等提供的支持;
- 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来自亲友、邻里、同事等人际互助网络的支持。
如何构建特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
构建特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资源和个人资源。
政府部门:政策性救助和支持
政府部门是特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困人员认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无劳动能力:包括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
- 无生活来源: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
- 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
申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应当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政府部门提供的救助包括:
-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照料护理;
- 医疗救助: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提供医疗费用补助;
- 住房救助:对符合规定的住房困难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给予住房救助;
- 教育救助:对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给予教育救助。
社会组织: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
社会组织在特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慈善机构可以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志愿者团体可以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此外,一些专业机构还可以提供心理辅导、职业培训等服务,帮助特困家庭成员提升自我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社区资源:生活服务和邻里支持
社区是特困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网格员通过走访了解特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信息,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用品、协助办理医疗救助等。同时,社区还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帮助特困家庭成员融入社区生活,建立社会联系。
个人资源:情感支持和生活帮助
个人资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学等,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帮助。例如,家庭成员可以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朋友和同学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机会。此外,特困家庭成员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活动、兴趣小组等方式,扩大社交圈子,建立新的社会联系。
实践案例:罗定市生江镇社工站的探索
罗定市生江镇社工站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模式。以特困人员亚卓为例,社工站通过以下方式为其提供帮助:
送上御寒物资,满足生存需求:在寒潮天气中,社工及时为亚卓提供棉被、棉衣等御寒物资,确保其安全温暖过冬。
发挥五社联动作用,助力危房改造:社工站通过政社联动,协助亚卓申请危房改造,并全程跟进改造进度。同时,还链接社会资源,为亚卓添置新居物品。
从优势视角出发,发掘案主优势资源:社工关注亚卓的个人优势和环境优势,通过发掘、激活服务对象身边潜在的资源,协助其增收并恢复对生活的信心。
通过这些努力,亚卓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支持网络也逐渐完善。
结语
特困家庭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特困家庭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困境,提升生活质量。同时,特困家庭成员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建立和维护社会联系,增强自我能力,实现自我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