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县巴旦木丰收背后的经济密码
莎车县巴旦木丰收背后的经济密码
金秋十月,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的90余万亩巴旦木迎来大丰收。走进果园,一棵棵巴旦木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农户们正忙碌地采摘、分拣,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为“中国巴旦木之乡”,莎车县不仅拥有全国最大的巴旦木种植面积,更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建设,将这颗小小的坚果打造成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金果果”。
规模化种植奠定产业基础
莎车县地处新疆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巴旦木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县巴旦木种植面积已达90余万亩,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旦木王国”。2021年,全县巴旦木产量达到9.3万吨,产值超过23亿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在上海援疆资金的支持下,莎车县大力推动巴旦木产业的科技创新。一方面,通过品种改良提升品质。对近10万亩低质低产巴旦木进行嫁接改良,引进优质品种;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组建800多人的林果业养护队,邀请专家指导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同时,实施蜜蜂授粉项目,引进约10万箱蜜蜂,结果率提高25%,亩均收益增加300元以上。
完整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
莎车县通过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巴旦木的附加值。在加工环节,引进多家企业开发巴旦木油、巴旦木乳、巴旦木蜂蜜、巴旦木牛轧糖等精深加工产品。同时,发展蜂蜜、鲜果等副产品,将巴旦木青皮加工成有机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在销售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产品已进入全国近4000家商超和门店。2021年,莎车县通过上海援疆资金建成了巴旦木产业园,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链的完善。
经济效益显著,农民持续增收
产业链的完善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更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统计,莎车县巴旦木产业涉及农户10多万户,户均收入近2000元。在产业链的带动下,还解决了1800余人的就业问题,人均月工资达到1800元以上。同时,通过订单农业、合作社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保障了稳定收益。
未来展望:从“卖原料”到“卖品牌”
尽管莎车县巴旦木产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目前,莎车县正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探索开拓国际市场,让“莎车巴旦木”这张名片走向世界。
从一颗普通的坚果到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莎车县巴旦木产业的发展历程,正是新疆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持续深入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这颗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金果果”,必将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