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新风口:饲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畜牧业新风口:饲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国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35亿亩,产量达到1.3亿吨,牛羊优质饲草需求保障率达到85%。这一政策的出台,为饲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标志着我国畜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饲草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22年全国饲草产量达到8125万吨,主要来源于天然草场、人工草地、林间草场、饲用作物、农作物秸秆以及农林副产品。目前,我国商品草企业约有几百家,生产能力达百万吨。其中,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四川和甘肃是商品草生产的重要省份。
在众多饲草品种中,苜蓿草和玉米占据主导地位。苜蓿草被誉为“牧草之王”,具有改善畜禽生产性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肉品质等多重功效。数据显示,我国苜蓿草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598.1万亩增长到2021年的635.5万亩,产量从357.9万吨增长到422.4万吨。玉米作为主要的高能量饲料,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饲草产业的发展。2021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4332万公顷,产量2.6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近5%和4.6%。
然而,饲草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种植规模较小、品种单一、产量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形成“种收储加销”产业链,但市场供应仍难以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求。此外,饲草种植主体多样化,包括分散农户、牧区牧户、牧草生产企业、奶农合作社和大型农场等,但大部分苜蓿草并不会进入流通市场,导致市场供应紧张。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饲草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它促进了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协调发展,形成了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种养结构。其次,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了产业素质和综合效益,解决了草食畜禽养殖饲草料资源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饲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四川藏区,通过实施油菜和饲草涉藏科普培训项目,当地油菜和饲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该项目针对川西北高原产业发展问题,开展全产业链技术培训,旨在提高藏区农民业务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专家团队从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政策、藏区优质饲草高产栽培技术、牦牛高效养殖新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土地利用方面,支持各地合理利用耕地发展饲草饲料种植,鼓励在盐碱荒地发展饲草种植。在科技创新方面,通过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支持饲草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等项目建设,目标是到2030年饲草种子自给率达到75%。在产业链发展方面,鼓励发展高密度草捆、草颗粒和裹包青贮等便于商品化流通的饲草产品,推动饲草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我国饲草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到2030年,一个布局合理、生产高效、产品优质的现代饲草产业体系将基本形成,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将为全球畜牧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