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思政课堂:消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
双十一思政课堂:消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
2024年双十一期间,全网销售额达到14418亿元,同比增长26.6%。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折射出当代社会消费主义的盛行。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闫方洁将这一现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消费主义的本质。
双十一:消费主义的集中体现
双十一的消费数据揭示了几个重要特征:
- 消费规模空前:全网销售额超1.4万亿元,同比增长26.6%,显示了消费主义的强大驱动力。
- 消费品类集中:家用电器、手机数码、服装成为最受欢迎的三大品类,反映了消费主义下的标准化需求。
- 理性消费趋势:超过半数消费者感受到“理性消费回归”的新趋势,表明人们开始反思消费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消费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双十一的消费现象可以被理解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集中体现。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社会劳动,又是私人劳动。这种矛盾在双十一期间被放大,表现为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冲突。
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双十一期间的促销活动,本质上是在通过价格波动来调节供需关系,这正是价值规律的体现。
消费主义与资本积累:双十一的消费狂欢,实质上是资本通过刺激消费来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消费者在追求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消费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消费主义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带来了以下问题:
物质主义盛行:消费主义鼓励人们通过物质消费来获得身份认同,导致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蔓延。
环境压力加剧:过度消费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精神生活的贫瘠:过度关注物质消费,可能导致精神生活的空虚,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理性消费观
面对消费主义的挑战,我们需要培养理性的消费观念:
区分需要与欲望:明确区分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避免盲目消费。
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购买时更多考虑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非其象征意义。
倡导可持续消费:选择环保产品,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
培养精神追求:在物质消费之外,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如阅读、艺术欣赏等。
双十一不仅是购物的狂欢,更是反思消费主义的良机。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消费主义的本质,从而做出更加理性和负责任的消费选择。